集安方言中的“的”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f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普通话的快速推广与普及,方言中一些独特且具有价值的语言现象,正在发生变化,有的正趋于消失。因此,对这些方言进行调查研究,既有利于保护方言文化资源、又有利于丰富和增强我国的语言研究。集安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隶属通化市。集安方言是一种富有特点的地方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对外有着明显的排他性。其中,集安方言中的“的”用法十分丰富,迄今为止,没有看到有关集安方言“的”的系统研究成果。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的撰写便显得十分有意义。本文将共时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运用方言学、语法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对集安方言中的“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和分析,从而归纳出“的”的种类及使用规律。本论文约五万字,共六章。第一章引言,分别对“底(的)”的来源、“的”的用法、方言“的”的使用等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且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第二章在介绍集安地理、历史、人口及语言情况的基础上,就集安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第三章全面概括集安方言中“的”的基本使用情况。“的”除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地/得”、构成“的”字短语、表示语气外,还可以作为动态助词、用作介词、充当名词、动词、形容词词缀。第四章运用汉语方言学理论,对集安方言“小+姓氏+的”现象进行实地考察,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姓氏进入该结构应具备的条件。通过新老派使用情况的比较,发现“小+姓氏+的”正逐渐减少乃至最后消失。将“小+姓氏+的”与普通话中的姓氏儿化现象加以比较,发现姓氏可否加“的”与姓氏儿化处于互补状态,即倾向于加“的”的姓氏不倾向于儿化,反之也成立。第五章对动态助词“的”所出现的基本类型进行分类描写。以《老乞大》、《朴通事》各版本为基础,分析动态助词“的”从元末至清初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辅以山东方言著作《金瓶梅词话》和《醒世姻缘传》,探讨动态助词“的”在山东方言中的使用情况,从而更加直观地展现集安方言动态助词“的”的历史来源和使用特点。第六章对上述章节加以总结,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正>一、青少年中长跑项目的训练特点作为对速度和耐力要求较高的田径项目,中长跑比赛时间长、跨度大:从1k m的几分钟到马拉松比赛的几个小时,日常训练时间更是成倍增加。各
翻译理念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的译者在对同一个语篇进行翻译的时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翻译呈现历史性差异。影响翻译历史性差异的因素包括主客观因素
本文首先从共时层面系统考察了“左X右Y”格式的构成特点、句法功能、格式的整体意义类型和语篇功能,其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格式的整合度高低排出相应的序列,同时
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更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以传统家训为依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
“于”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介词,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以“V双+于+NP”结构中的“于”为切入点,通过对“于”的脱落研究,借以把
通过对现代汉语双音节低量级程度副词的筛选,我们选取十六个比较常用的副词作为研究对象,即:“起码”、“至少”、“基本”、“不大”、“不太”、“不甚”、“稍微”、“略微”
<正> 一点不错,艺术只有在自己的土壤上,只有从国家最深的内部成长出来,才是好的艺术,才能叫人完全明白。每个民族的艺术,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自己发展中所有阶段。任何措施都不
期刊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展现形式,提供新的思考角度,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支持更多种教学手段,有
《大廣益會玉篇》是宋代陳彭年等人對《玉篇》奉敕重修而成的一部字書,它自問世起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常被學者作為校正古籍音義的重要材料。後世研究《大廣益會玉篇》的成果很
唐崖土司城址是我国西南元、明、清时期土家族区域著名的土司遗址之一,属鄂西南著名的“九溪十八峒”土司之一。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司村唐崖河西岸,东距咸丰县城28公里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