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廣益會玉篇》是宋代陳彭年等人對《玉篇》奉敕重修而成的一部字書,它自問世起就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常被學者作為校正古籍音義的重要材料。後世研究《大廣益會玉篇》的成果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校勘、版本、體例、文字等方面。一般認為它和《廣韻》語音相同,沒有什麼音韻學研究價值,因此從音韻方面進行研究的學者和學術成果甚少,至今只有民國時期的汪桂年1935年所著《玉篇反切考》一書和臺灣國立中山大學楊素姿的博士論文《大廣益會玉篇音系研究》,他們都是運用陳澧的反切系聯法求證《大廣益會玉篇》的聲類和韻類,後者通過與唐代語料的對比得出《大廣益會玉篇》代表的是唐音的結論。《廣韻》和《大廣益會玉篇》分別作為同時代的韻書和字書,,合稱“篇韻”,被認為是互為表裏的。本文主要採用反切比較法對兩本書的語音進行對比,限於時間精力有限,只對《廣韻》上平聲進行對比,以窺全貌。對比的結果驗證了“篇韻”之說的合理性。通過進一步分析二者的語音不同之處,發現《大廣益會玉篇》有不少語音合流現象,這為探索當時的實際語音提供了更多資料,也提升了《大廣益會玉篇》在音韻學上的價值。本文有六萬多字,包括四部分:第一章為緒論部分,介紹了兩本書的性質、體例和編纂史,綜述前人對兩本書的反切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採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第二章內容為兩本書的反切比較,分類對比了兩本書的相同和不同讀音的反切的數量和所占比例,對兩本書的語音異同有了整體上的把握。兩本書讀音相同的反切占90%,二者語音基本相同。第三、四章分別對聲母和韻母不同的反切進行對比,分析這些不同反切所反映的語音現象。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在聲母方面,《大廣益會玉篇》對《廣韻》唇音字的類隔切作了很大改進,唇音聲母呈現出更加明顯的分化趨勢,齒音方面,莊組字一部分和精組字有混切,莊組字還和知組、章組也發生部分混切例子,呈現出合流趨勢,另外匣母和喻三、喻四是三個獨立的聲母。韻母方面,不同的韻部都有或多或少的混切現象,有些韻部已經歸併,比如支脂之合併,真臻合併,寒桓合併,其它韻部混切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已經表現出了韻部歸併的趨勢。由於本文只針對上平聲進行了對比分析,所以導致有些語音現象出現的例證比較少,但亦不難發現一些語音規律。基本可以斷定《大廣益會玉篇》的反切注音受到了實際語音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際語音的變化。通過本文的對比可以認為二者的語音系統是基本一致的,同時《大廣益會玉篇》更加接近當時的實際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