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亮度高、响应快、功耗低、色彩柔和、重量轻、具有柔性、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其在平板显示以及固态照明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是21世纪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为了推进OLED进一步产业化,其效率和寿命还有待不断提升。表面等离子体(SP)是局域在金属表面的一种电磁振荡,当等离子体发生共振时,可以增强金属表面的电场,也可以增强附近荧光分子的自发辐射速率,提高荧光效率。其中基于金属纳米粒子产生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LSP)因具备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操控、成本较低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OLED的性能优化研究中。然而,金属材料引入的陷阱效应会使金属纳米粒子在OLED中的应用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了金属纳米粒子被引入蓝光OLED后,其等离子体共振和陷阱效应对于OLED的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工作机制。首先,制备了溶液处理的OLED。研究了溶液处理发光层的退火温度、主客体材料及混合比例、电荷传输层厚度等因素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设计了发光层和电荷传输层结构,优化了溶液处理OLED的性能。最优化的黄光和蓝光OLED,效率分别达到50 cd/A和40 cd/A。接着,采用热蒸镀的方法,将银纳米粒子(SNPs)沉积在蓝光OLED的电子传输层中,研究分析了SNPs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作用和陷阱作用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银纳米粒子的陷阱作用非常严重,这大大降低了器件的电流密度,因此本文首先通过调整纳米粒子的大小,降低陷阱效应。然后本文重点研究了银纳米粒子位于电子传输层中不同的位置对于OLED器件性能的影响:1)当SNPs靠近发光层,尽管等离子体共振较强,但是陷阱效应使器件性能显著下降;2)当SNPs靠近阴极时,一方面银原子向电子传输层的渗透给电子提供了一个注入通道,另一方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了阴极附近的局域电场,也有利于电子的注入。通过对SNPs位置的优化,蓝光OLED的电流、亮度和效率均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