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与历史进程的时间载体,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建设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城市发展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开始由功能型向文化型转变,城市大遗址区面临着复兴区域经济、全面提升社会生活质量的责任。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城市大遗址区的关注较少,遗址区作为协调城市与遗址关系的重要区域,也是衔接城市过去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西安的“大明宫遗址区”是我国典型的城市遗址区,也是我国较早建设的遗址区并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而不断得到发展,当前规划北至永城路,南至环城北路,东至东二环,西至未央路以及星火路,面积19.16平方公里。遗址区的改造工作至今已有15年的历史,现在的遗址区已经从贫穷落后的“道北棚户区”转变为协调发展的城市新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遗址区的空间演化依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在当前西安市进入文化城市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文化特色彰显的遗址区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发展进行绩效评价,以期为未来“大明宫遗址区”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从理论研究入手,通过对城市遗址区和空间发展绩效相关理论的梳理,明确了城市遗址区与空间绩效的基本内涵,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与进展的研究为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规划提升策略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中,以“大明宫遗址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大明宫遗址区”的空间演化历程,并提出空间结构、形态、规模与方向等方面的演化特征。其次,按照目标导向的思路,构建了包含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土地利用、道路交通、生态环境与文化价值六个系统的“大明宫遗址区”空间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对“大明宫遗址区”空间发展绩效进行了单系统评价和综合评价,提出制约“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绩效的问题根源。最后针对空间绩效评价的结果,提出“大明宫遗址区”空间绩效优化的思路,并结合城市更新理论、城市触媒理论、地方理论与场景理论提出包括分类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区域空间整合与功能优化、优化区域空间产业发展、构建区域空间文化场景以及完善空间道路交通网络等空间规划提升路径,为正确引导遗址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