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当前国外创新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的热点。一个新兴理论吸引众多学者关注之际,出现观点分歧与争论是谓新兴理论发展必经之路。从纷乱的理论观点中梳理出内在逻辑与相互关联理论体系有助于进一步理论研究深化与完善。“破坏”意谓创造全新境界,也就是改写市场定义,让新要素决定获利能力与成败。改写市场定义的创新被称为“破坏性创新”,相对于改变现有架构内的创新,则被视为“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 innovation)”。学者Christensen等将技术创新以创新环境(context)为基础加以分类:分为持续性创新(SustainingInnovation)与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 过去几十年里,学术界已经围绕着破坏性创新的内涵、破坏性创新的类型与分类进行了广泛的探索。理论界和企业界对破坏性创新及其影响层面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浓厚兴趣,试图以破坏性创新思考提供产品或服务给消费者,藉此塑造相对有利的经营环境。然而,不同时代背景下呈现何种破坏性创新特征,呈现何种市场显现,其市场上的企业透过何种破坏性创新的扩散途径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破坏性创新具有何种规律,而破坏性创新又是循着何种路径进行创新扩散,当企业推出破坏性创新商品或服务对于企业自身产生何种效应,对于市场顾客层面产生何种效应,对于产业层面产生何种效应。而且,环境的动态变化也要求人们不断地挑战并更新有关破坏性创新的内涵与外延等的理解。例如,在对于破坏性创新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产品或者是服务,而是突破时空限制的便利性。 本研究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并界定破坏性创新的内涵,根据突破性技术变迁导致新产品问世产生破坏性创新维度,将破坏性创新划分成为“机械与电子破坏性创新时代”与“整合与信息破坏性创新时代”等两个阶段。揭示不同时代破坏性创新特征有助于人们理解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内部机制,协助企业为破坏性创新提供可预测性思考方向。除此之外,透过台湾地区连锁便利商店从事破坏性创新案例,深入剖析探讨企业7-ELEVEN具备何种动态能力能够挖掘和满足顾客的隐性需求,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破坏性创新。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具体而言,本研究在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而深入地分析了企业从事破坏性创新的效益影响,建构了透过动态能力,实践破坏性创新的创新扩散模型。然后,立足于80年代与90年代的破坏性创新典型案例,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破坏性创性时代特征归纳;再以本研究所架构的透过动态能力实践破坏性创新的创新扩散模型,借着台湾流通零售业7-ELEVEN对市场进行破坏性创新案例,系统地研究了企业动态能力、顾客层面破坏性创新的扩散路径、市场层面破坏性创新的扩散路径、上游供应端破坏性创新的扩散路径、互补产品破坏性创新的扩散路径。运用文献调查法、次级资料探索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实地考察研究等途径获取和整理相关资料,归纳与演译出企业从事破坏性创新其破坏性创新类型与其效应间的关系,包括其产业效应、企业效应、市场顾客效应。结果发现,破坏性创新的三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而且,透过个案研究结果显示由制造业跨入流通零售业从事便利性的破坏性创新其发展路径不受过去发展轨迹影响,这与Teece等论述企业动态能力架构的主张有所差异。最后,作者又在科学地认识到本研究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破坏性创新相关研究领域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