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演变与发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zz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重要的变革转轨时期,而教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教材并反思近几十年来我国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对当前或今后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立体几何在高中课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83版、2001版、2007-A版这三套教材,并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阶段对近三十年来立体几何课程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力求以点带面,分析不同时期数学课程的时代特色以及数学教育理论的变迁。20世纪80年代高中立体几何课程具有系统性强、学科特色明显,强调公理化思想,突出学科的严谨性等优势,同时也存在内容繁多、教学要求高、学生学习难度大,教材可读性差等问题。进入世纪之交,立体几何课程在反思本国教育改革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大量的先进课程理论和教育理念,并做出了相应的变化调整,表现为削枝强干,突出本质,考虑学生认知规律,降低学习难度,注重算法化思想的渗透,但由于删减内容过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进入21世纪,新课程更多体现了建构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立体几何课程适度调整了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强调探究能力的培养,突出信息技术、算法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教材可读性增强。通过分析教材及课程特色,反映了近三十年来我国数学教育观念的发展变迁:在保持“数学作为训练思维的利器、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等教育传统的同时,数学教育也从强调“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强调学科内部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向强调数学的统一性和内在联系转变;由强调学科知识的工具价值到强调数学的多重教育价值。通过反思高中立体几何课程的演变,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启示是,首先全面认识并落实数学的教育价值,注重“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的同时,要彰显数学的工具价值、文化价值和理性精神;其次,课程改革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数学教育理念,并且课程改革不是“革命性的”,而是有继承,有扬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再者课程改革应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矛盾。
其他文献
话语分析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课堂话语分析极受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关注。我国有较多的学者在英语课堂教师话语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
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各部门中,铝以其优良的性能(质量轻、导电性、导热好,耐腐蚀性好)被广泛用于制作成反应器、干燥器、换热器等。铝的安全区电位很低,易被腐蚀,对铝缓蚀剂
重大事件具有规模性大,目的性强,可真实映照社会发展和变化的特点。越来越多与重大事件相关的信息资源选择网络作为发布和共享的平台。由于存在网络信息资源随时会因网站的更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技术的特点和重要性,并针对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希望能够为大数据在人工智能中更好的应用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随着交通量快速增加,国内大量路段出现严重的裂缝病害,导致道路使用寿命缩短及稳定性降低,造成巨大的国家和人民财产损失,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众多裂缝修补方法中,填缝料因
车辆是城市道路交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开展车辆视频检测器的研究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对产品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且稳定可靠的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一氧化氮(NO)是否参与运动能力调节和疲劳应激的发生,报道甚少;又由于运动方式、取材部位、时间以及检测手段等存在差异,导致运动疲劳后脑内NO变化报道不
目的:分别以健康受试者和偏头痛患者为载体,以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为技术手段,分析不同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响应特征,验证“循经取穴针刺效应在中枢的神经信息
化学计量学是一门将计算机、数学及统计分析技术应用于化学与分析化学,在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了化学的一门独立分支学科,目前主要有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主成分分析、偏
近年来,“被+X”表达大量出现在各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中。该类表达看似与汉语中的被字句相似,但仔细分析则发现它与传统的被字句有本质的不同。在前人的研究中,传统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