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北京各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开发的力度日益增强,为保护好北京风景名胜区内珍贵的生物旅游资源,使风景名胜区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运用典型样方调查和全面踏查的方法对慕田峪、八达岭、十三陵、司马台风景名胜区做了重点的调查,共调查样地226块。通过野外植物调查和内业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慕田峪、司马台、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内分别有维管植物626、437、459、620种;其中草本占绝大多数,主要属于菊科、豆科、禾本科、蔷薇科等大科;植物属的分布区包含了15个分布区,主要是温带成分,特有程度低。(2)景区内较为常见的群落有蒙古栎林、油松林、侧柏林、荆条、酸枣灌丛等,华北落叶松林、栓皮栎林、核桃楸林、椴树林较为稀少;八达岭和慕田峪景区群落相似性较高。山杨、油松、蒙古栎林由于生存环境异质性较高,物种多样性较高;单个样地内物种多样性相差不是很大。(3)风景名胜区内大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初期,群落内物种间关系大多为负相关,但不显著,物种间竞争不激烈;林下小苗主要有蒙古栎、大叶白蜡、北京丁香、五角枫、鹅耳枥、糠椴、蒙椴等;荆条灌丛内有较多乔木小苗,向幼林发展;核桃楸群落演替已经相对稳定,群落内无负相关种对。(4)植物群落中各层次多样性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植物多样性与坡向、坡度、坡位等小的地形因子相关性较强;但主要植物群落类型的分布与海拔相关,海拔梯度是所有生态因子中对植物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5)景区内由于设施建设、旅游行为等人为干扰活动对景区内低海拔地区物种多样性影响较严重,同时旅游对高海拔局部地区也有影响。人为干扰对植物组成,尤其是草本的组成有较大影响,在旅游开发严重的地区伴人植物较多。(6)根据风景名胜区保护物种分布现状,及景区内人为干扰现状,初步划定了25个严格的物种保护小区。论文对北京风景名胜区进行了系统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分析,同时对保护物种提出了建立保护小区的方法;对风景名胜区内建立植物物种保护小区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