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Ca装配式技术的保障房标准设计研究——以北方地区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国家提倡在大量建设的保障房中推广“产业化模式”,对于推动我国住宅工业化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契机。预制混凝土(PCa)装配式技术作为一种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资源的建筑技术,长期以来被多地尝试。但由于PCa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特定的技术具有“相对封闭性”,不利于普及推广,发挥不出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优势。本研究拟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借助“产-学-研-官”平台,构建具有“适应性”、“开放性”、“融通性”的保障房标准设计体系。在调研分析我国北方地区保障房户型与住栋平面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的“居住模式”与户型的对应关系;典型PCa技术本土化的适应性;PCa标准板型与户型平面、立面划分的对应性和可变性。通过政府的试验性项目进行试设计,形成适应北方地区的基于装配式技术的保障房标准设计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课题来源、研究背景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相关领域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基于对我国保障房的政策研究、使用者问卷访谈以及南北方典型案例的调研整理(实地调研为主),介绍当前国内保障房政策性选址类型、新住宅规范对保障房设计的影响,以及适用于各类“居住模式”的户型分类;通过对典型案例介绍,结合南北方地区住栋平面比较,总结不同类型的平面组合形式的标准组合方式。  第三章,基于对南北方典型的PCa装配式技术的案例的调研(实地调研为主),总结2007年以来我国典型PCa装配式技术的结构体系与外墙体系;结合北方地区气候特点,通过案例介绍,对比各类PCa技术体系的适应性与本土化优势。  第四章,结合二三章的研究成果,首先提出基于PCa装配式技术的北方地区保障房标准设计原则;从设计层面介绍户型与住栋平面的标准设计方法,PCa标准板型与户型平面、立面划分的对应关系和“可变性”,总结适用于北方地区具有“开放性”、“融通性”、“多样性”的保障房标准设计方法。  第五章,通过对沈阳鹿岛建设(日)提供的《新型PCa装配式剪力墙体系》,进行北方地区本土化重构的研究与试设计,提出一种适应保障房标准设计的解决方案,对北方地区PCa装配式保障房标准设计方法进行实证。  第六章为结论,概括了我国近年来难以应用PCa装配式技术批量化生产保障房的问题关键,并从居住空间的功能性与PCa装配式技术的博弈、居住单元“可变性”和立面拼装组合的“多样性”需求,以及住宅工业化的认知三个方面对我国PCa装配式技术与保障房标准设计的进行了关键问题的总结,提出展望与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本论文目标是:针对当代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张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提出一种针对性的化解途径——城市立体化。在我国当前建设节约型和谐城市的背景
学位
在房地产热潮的推动下,中国集合住宅实践在近十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过快等原因,出现了全国各地集合住宅同质化及重量不重质等问题。论文旨在借鉴
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向低碳生态城市转型已成为共识,全球掀起了创建低碳、生态城市
河北省的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大量的工业遗存。就省内工业遗产整体状况而言,保护意识还不强烈,很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并未受到重视,研
世纪更替之际,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建筑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部分建筑师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文革让大学教育停滞,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通过1977年后恢复的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共同作用下,当代中国城市进入高速发展期,各种尺度规模的城市设计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受现代主义城市发展策略的影响,我国的城市设计常常局限于对三维空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书店与电子阅读迅速发展,使得以简单地售卖图书为经营目标的实体书店日益萎靡,不少实体书店纷纷谋求转型,将书店从“图书卖场”升级为提供各种功能与服
面对气候环境的持续恶化、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可持续发展成为本世纪人们面对的最迫切的课题。在建筑行业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的大发展目标下,近几年我国在新建建筑中广泛发展
作为信息整合、传播的重要“窗口”,大学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应用的影响下,其功能、空间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逐渐从单一功能演变为信息媒体中心、多元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