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20人.20年-1980年代20位建筑竞赛获奖者研究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wh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更替之际,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开始在建筑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部分建筑师还登上了国际舞台。文革让大学教育停滞,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通过1977年后恢复的高考进入大学,他们接受了完整连续的大学教育。80年代的中国开始向世界敞开大门,信息不再那么闭塞,源源不断的国外建筑信息传入中国。这个时期对于这批建筑师来说,是他们接受建筑启蒙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建筑追求和特征的重要时期,那个时候他们20岁左右。在当时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成为一种潮流,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中有人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在竞赛获奖名单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们建筑创作的开始。20年之后,他们进入事业的高峰期,从当年的竞赛获奖者已经成长为中国当代建筑领域的中坚力量。  因此,将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作为切入点,从竞赛获奖名单中选取20人,分析20位建筑师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执业背景。然后将目光聚焦在20位建筑师在20年后以不同社会身份而取得的成就,他们20年后取得的成就是本篇论文研究总结的前提。论文以建筑师的20岁所参加的竞赛作为开始,将20位建筑师作为研究对象,总结20年后20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做出的贡献,为新一代建筑师树立了榜样,并最终将以前瞻性视角,统筹建筑全局,对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论文主体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主要限定了“20岁、20人、20年”的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的方法、意义和创新点以及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四章)以三个“20”为主线,首先回顾20世纪50、60年代生中国建筑师20岁的大学,分析他们当时的竞赛潮流。根据所受不同建筑思潮的影响,对他们的建筑竞赛作品进行分析。然后从竞赛获奖名单中选取20位建筑师,分析他们的时代背景、教育背景和执业背景。最后分析20位建筑师20年后以不同社会身份所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五章)总结与展望。首先总结了20位建筑师在建筑领域做出的贡献,并分析中国现代建筑发展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总结了20位建筑师对年轻建筑学子的影响,以前瞻性的视角结合20位建筑师的实践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迅速提升,城市发展不断加快。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是城市文明的象征,也是城市珍贵的遗产。对于历史文化街区衰败的现状与现代化发展需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全球化,人们处理信息和交换各类信息的能力与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飞速地向前发展。数字化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工具也得到了长足
城市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诸多内在矛盾,它们是城市和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今,城市作为产业、入口、资源集聚之所,承受着过多的压力: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交通拥堵……种种
在当今倡导绿色建筑的背景下,建筑的节能设计越来越被社会认知与重视。据统计,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这些建筑在建造与使用过
在“美丽乡村”工程不断开展实施的背景下,本文试图探析其西山岛传统聚落聚落所遗存的生态适应性以及在当代困境下所应采取的提升策略。“生态适应性”的提出是聚落人居环境与
本论文目标是:针对当代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张所引发的问题和矛盾,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提出一种针对性的化解途径——城市立体化。在我国当前建设节约型和谐城市的背景
学位
在房地产热潮的推动下,中国集合住宅实践在近十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过快等原因,出现了全国各地集合住宅同质化及重量不重质等问题。论文旨在借鉴
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巨大变革,粗放的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发展需求,向低碳生态城市转型已成为共识,全球掀起了创建低碳、生态城市
河北省的工业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产生大量的工业遗存。就省内工业遗产整体状况而言,保护意识还不强烈,很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并未受到重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