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淮海诗人研究——以《淮海英灵集》及其《续集》为中心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yong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清代,“淮海”泛指扬州府八属与通州四邑,阮元编纂的《淮海英灵集》以及王豫、阮亨的《淮海英灵续集》是最为直观的证明。近年历史地理学者提出了“淮海文化圈”的概念,为这片文化地域的划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版图,淮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人文传统。同为水乡泽国,淮海地区苍茫平远,异于江南,当地以“通壤”为主要文化特色,却又能自成一独立疆域。从董仲舒的“正谊明道”四字心诀流播此地时起,再到清代扬州学人大倡实学,千百年来,淮海熔铸着忠介亢直、雄奇俊伟的士风。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来看,扬州府城人文底蕴深厚、经济交通优势鲜明,淮海以扬州府城为中心,以泰州、通州等其他大邑为辅翼,在清代形成了持久稳定的文学圈。其中诗人、诗学是最为活跃的部分。  在时间维度上,有清一代,淮海诗家辈出,代有闻人。明清鼎革之际,民族危机当头,不少仁人志士坚民族气节,甘心守志。由于地理位置的显要特殊,淮海境内各邑遗民诗人奔走呐喊尤为瞩目,如吴嘉纪与东淘诸子、范荃与北湖诗群,李氏与昭阳诗群,乃至陶季等游历诗人在清初遗民诗坛上留下了瑰玮卓绝的篇章。随着满清政权的逐步稳定,在周亮工、王士禛、孔尚任等风雅大吏的主盟下,不少淮海诗人与之交游甚密,进而有部分诗人逐渐步入仕途,最典型的是“江都二汪”、“维扬二妙”、以及名列“江左十五子”的缪沅、宫鸿历等新朝诗人。清代中叶,扬州经济复苏,随着盐业的繁富昌盛,盐商诗人群体逐渐引领淮海风骚。在盐商诗人的文酒风流影响之下,扬州本土的娱乐文化与文学相得益彰,清季扬州府城之文化由此达到顶峰,许多盐商亦是淮海诗人中的重要成员。乾嘉时期,扬州学派大放异彩,淮海各邑之学人富于文学创作,造诣不凡,如贾田祖、汪中、任大椿等经学硕儒,有论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昭示了由辞章向学问的重心转移,但从中依然可以读出对文学的坚守,成就最高的当属黄承吉的《梦陔堂诗》。  除此之外,清代淮海地区有着相当数量的诗学家族,若皋邑冒氏、宝应乔氏、通州范氏等皆其中佼佼者。文学家族中往往还涌现有大量出色的女性诗人,她们是亟待考察、归纳的重要对象。  《淮海英灵集》以及《续集》作为“存一地之诗”的地域性诗歌总集,在乡邦风土的诗性记忆、淮海一地的文学传承等各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嘉庆间仕扬文人汪之选所辑的《淮海同声集》的内容涉及到大批宦游淮海的名士在当地的游历、咏景、怀古的创作现场,也可以从地名学上为“淮海”的划属提供进一步佐证。这几部以“淮海”命名的诗集有着鲜明的地方性景观与人文书写,值得我们重视。  整体而言,清代的淮海地区凭借襟江带海的地域优势,在通壤文化与当地崇古右文的人文传统、晚明泰州心斋之学的沾溉之下,形成了博雅、朴实并行的人文氛围以及诗学特色。从整体文学成就上看,淮海地区比之江南稍有不及,但足以紧随其后,成为清代地域文学自成疆域的一大重镇。
其他文献
不完全信息下的近似推理是知识工程面临的困难问题之一.文章提出了一种具有非单调性质的优先逻辑程序理论.该理论能够对知识的解释进行综合评判,进而优选解释,使其成为现有知识的
普通开启式和全封闭外壳扇冷电动机已用于分类(危险)场所2区几十年了.IEEE P1349工作组(危险场所电动机),正在制订Ⅰ类,2区场所用电动机的一个“推荐方案”.他们产生了一个疑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 ,粮食问题不仅是关系到 1 2亿人口吃饭的大事 ,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从 1 995年以来 ,粮食连年丰收。到今年 3月底 ,全国粮食总库存达到 5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篇章连接标记是一个以篇章连接功能为核心的语用功能范畴,具有显现和构建篇章连贯的功能,在语法层次上具体表现为连词、连接性的副词、介词、固定短语等词类和结构。本文首次对
期刊
影像存在是以视觉呈现和图像显示为主体,声画一体的拟真的动态的声画系统。它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呈现,更是指由现代传媒建构的,综合触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经由联觉和
最近,人民大会堂又增加了一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形式美感的巨幅山水画,那就是为新辟的二楼会议大厅东侧面墙正中位置创作的《看山还看祖国山》。这幅大画高217cm、宽1700cm,
20世纪50至70年代《红岩》因符合主流话语方式,成为可以合法存在的文本代表。它出版后即被改编成话剧、地方戏、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是继60年代又一个《红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