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延伸——影像存在的美学问题

来源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存在是以视觉呈现和图像显示为主体,声画一体的拟真的动态的声画系统。它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呈现,更是指由现代传媒建构的,综合触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经由联觉和通感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幻象特征的审美场域。其存在者则是以电影、电视、计算机新媒体等为依托的影像作品。这一存在对人们感知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和生存的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研究既是媒介问题又是美学问题,其联系的核心概念和桥梁是“感觉。”   本研究认为,影像媒介的美学问题的核心即感性的泛滥,欲望的狂欢。其最主要根源从美学角度看是身体的再度分裂——感性与理性分离并遮蔽理性;从媒介角度看是距离的消失。   本文的分述部分是对存在者——即具体的影像作品的研究。分三大部分,基本以所取现象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为经,以感性问题为纬,并辅之以必要的相关理论支撑。首先是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也即经典的世俗化问题:整个经典改编的的观念与实践的变化与人类的精神领域的变迁有着很大的契合度,在媒介特性上,体现着从文字媒介向影像媒介的转换;在美学特征上,体现着感性的逐渐崛起并一统江山。其次是电视媒介主导的“奇观化”问题:从表层来看,娱乐奇观的重点是无法从浅层次的快感进入深层次的愉悦;体育奇观体现了商业和政治的双重封锁对体育精神之美的遮蔽;灾难奇观表现为以粉饰代替直面,无法激发人的生命力量。就深层而言,奇观的出现是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一种体现,极度追求快感与极度冷漠的并存。接下来以网络游戏对感觉的重塑、网络色情中的庸俗与媚俗和网络“审丑”与“恶搞”的盛行三个方面为主要对象,探讨新媒体的美学问题——本文将其归结为“狂欢的日常生活化。”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提出影像存在的“可能性”维度——影像之美。即现象美、符号美和情感美,现象美既包括美的画面和意境,更是指提供给我们一个真实完整的世界的图景;符号美则力求通过影像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深度的探究和表达,构建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意义;情感美是指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之上以美好而真实的情感打动人,提供给我们以精神栖息的家园。   本文最终提出了“影像启蒙”的观点:首先,对媒介的认识和了解启蒙,通过认识和了解影像媒介而控制和使用媒介。其次,挖掘影像的理性力量,充分发挥影像的“解蔽”功能,以思想的光芒照亮现象,也即运用影像媒介实现对理性的重新启蒙——呼唤理性,但不是理性主义,而是感性与理性均衡的人。
其他文献
作为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江南三部曲”以“大河小说”的形式能动的反映了近百年来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及其在“乌托邦”追求中的诸多要素。新世纪以来,随着世俗的欲望
19世纪的英国文学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小说家,其中浪漫主义风格作为一个重要流派而占据显著的地位——正是以司各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小说开启了辉煌的19世纪英国文学,此后历经不同
篇章连接标记是一个以篇章连接功能为核心的语用功能范畴,具有显现和构建篇章连贯的功能,在语法层次上具体表现为连词、连接性的副词、介词、固定短语等词类和结构。本文首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