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随机选择相同饲养条件下的146头18~20月龄秦川牛阉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CP结合测序技术对秦川牛H-FABP基因、A-FABP基因和E-FABP基因部分区段的遗传变异进行检测,运用SPSS统计程序中的GLM模型分析了其中88头牛与部分肉用性能指标的关系,旨在探索H-FABP基因、A-FABP基因和E-FABP基因对秦川牛部分肉用性状的影响,以期加快秦川肉牛的选育进程。研究结果如下:1、秦川牛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对秦川牛H-FABP基因全部4个外显子进行了SNPs检测,结果只在秦川牛H-FABP基因第1外显子130 bp处检测到了SNP位点Y=T→C。对该SNP基因座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肉用性状指标进行GLM分析,表明AB型个体的后腿围、背膘厚、大理石花纹等性状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1),AB型个体的胴体胸深和嫩度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AB型个体的背膘厚极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1);另外BB型个体的后腿围、大理石花纹等性状极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1)。说明,秦川牛H-FABP基因第1外显子上存在SNP位点且与肉用性状有较强的关联性,揭示H-FABP基因可作为秦川牛部分肉用性状的候选基因。2、秦川牛A-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检测了秦川牛A-FABP基因的第Ⅰ内含子和第2、3、4外显子的多态性,结果分别在第Ⅰ内含子和第4外显子上检测到了SNPs位点,在A-FABP基因2736 bp处(第Ⅰ内含子)发生了Y=A→T的突变,4272 bp处(第4外显子)发生了Y=A→G的突变。第Ⅰ内含子共检测到了AA、AB和BB 3种基因型,分析表明,AB型个体和BB型个体的背膘厚分别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高于AA型个体;BB型个体大理石花纹、嫩度和系水力均显著高于AA型个体(P<0.05),表明该SNP位点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与背膘厚、大理石花纹、嫩度和系水力等肉用性状有较高关联度。在第4外显子也检测到了基因型AA、AB和BB 3种基因型。分析表明,AA型个体的背膘厚和大理石花纹都显著(P<0.05)高于BB型个体;AA型个体的嫩度极显著高于BB型个体(P<0.01),表明该SNP位点中A等位基因具有提高背膘厚、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的遗传效应。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在秦川牛A-FABP基因中存在可检测到的SNP位点,且与背膘厚、大理石花纹、嫩度和系水力等肉用性状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A-FABP基因很可能是影响秦川牛部分肉用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其主效基因紧密连锁。3、秦川牛E-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肉用性状之间的关联分析检测了秦川牛E-FABP基因全部4外显子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E-PABP基因2295 bp处(第4外显子)发生了Y=C→T的突变。经SSCP分析共检测到了AA和AB 2种基因型,未发现BB基因型。其中等位基因A和B的频率分别为0.94和0.06,多态信息含量为0.11,属于低度多态。分析表明,AA和AB基因型各肉用性状间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