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纷乱,文化比较繁杂的一个时期,寻求政治统一和文化融合一直是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一大趋势。隋代不仅使政治由分裂走向了统一,更使得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文化大融合潮流向纵深发展。作为文化形态之一的书法,它的发展必然是依托于整个时代的文化进程,文化发展为它提供了基础和环境,反过来,它又是文化进程的具体展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这一方面的丰富内容。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我们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识到文化的融合、普及和走向规范化是这一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是隋代书法的本体研究,包括书法鉴赏与书法教育、书家和书迹三个方面。 书法鉴赏与书法教育是与隋代书法发展直接有关的小环境。在法书收藏与鉴赏方面,我们发现,在南北朝后期和隋代,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北方书法爱好者逐渐对以二王为核心的江左书家的法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映出以二王为核心的江左书风已经逐渐在北方流行,它为具有妍质兼备特征的书法审美新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一书法现象体现了南北朝后期与隋代文化发展走向融合的特征。在书法教育方面,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官方书学不仅讲究规范化,而且其教育对象也是来源于下层官吏的子嗣或是平民。此外,随着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家庭与社会书法教育对象也由原来的以高门士族书家为主,逐渐转变为面向广大的庶族和平民,其书法教育观念也有趋于规范化的倾向。这一书法现象充分体现了南北朝后期与隋代文化发展的普及化和规范化特征。 书家是书法活动的主体。研究表明,在南北朝时期,书家集中分布在江左和山东地区,他们大多出自名门望族。到了南北朝晚期和隋代,随着关中地区成为新兴的政治文化中心,关中新贵族中也出现了一批书家,但这些关中籍书家在整个隋代书家中所占比重较小,出自于南北朝时期江左和山东旧名门望族的书家仍然是隋代书家的主体。然而他们中不少人已不能再拥有其祖上在前朝时的特殊社会地位,开始过上了中下层庶族平民的生活。这使得这批书家在书法观念上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南北朝高门士族书家,而渐趋于中下层庶族平民的社会特征,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书法在中下层人群中的普及。由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充分看到隋代文化的普及化特征。 在书迹研究中,文章把隋代书迹分为墨迹书法和石刻书法两大类,并着重对它们的风格进行了分析和阐释。我们认为,隋人确实把隋以前书法的不同风格都汇拢到了一起,这集中表现出质朴风格和妍美风格的融汇,和对一种具有妍质兼备特征的规范的追求。由此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出隋代文化的融合特征和繁荣气象。 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隋代书法的历史贡献。我们认为“上承六朝,下启三唐”正是隋代书法历史贡献的精要概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隋融合了前代书法的发展特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趋势,为唐代书法的发展开了先河,作了准备,由此确立了自己在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地位。 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使我们对隋代书法的发展状况、它与当时代文化的联系以及它的历史贡献,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