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毒胁迫对湿地植物芦苇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湿地优势植物芦苇为对象,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铝浓度胁迫对芦苇块状茎萌发及其萌发苗生长的影响,以期为湿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铝毒显著影响芦苇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铝毒对芦苇影响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是抑制芦苇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随铝浓度的增加及其胁迫时间的延长,铝毒的这种抑制作用越明显。当铝浓度为10 mg·L-1时,将抑制芦苇株高和根系生长,且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越大;当铝浓度大于10 mg·L-1时,芦苇块状茎无根系生长;当铝浓度大于50 mg·L-1时,芦苇无叶片生长。   (2)铝毒显著影响芦苇植株生物量。10 mg·L-1铝浓度处理下芦苇根系和叶片的鲜重、干重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茎的鲜重和干重虽比对照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当铝浓度介于50-200 mg·L-1时,各试验组无芦苇根系长出,芦苇叶片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而茎的生物量与对照比并无显著变化(p>0.05);300-500 mg·L-1铝浓度处理时,芦苇叶片和茎的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   (3)铝毒显著影响芦苇植组织中铝元素含量。10 mg·L-1铝浓度处理下,芦苇根和叶片组织中的铝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茎组织中铝元素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且芦苇组织中铝含量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根>块状茎>茎>叶。   (4)随着铝浓度的升高,相对电导率值显著变化,芦苇块状茎质膜透性先减小后增加。试验第14 d,当铝浓度为50 mg·L-1时,质膜透性达到最小,当铝浓度为200 mg·L-1时,质膜透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试验第56 d,10 mg·L-1的铝浓度处理下,质膜透性达到最小,100 mg·L-1铝浓度下,质膜透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   (5)随着铝浓度的升高,芦苇根系和叶片的SOD、POD、CAT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铝浓度为50 mg·L-1时,芦苇根系和叶片中SOD、POD、CAT活性均达到最大,其中芦苇根系中3种酶活性在200 mg·L-1铝浓度时显著低于对照(p<0.05),而芦苇叶片中3种酶活性在300 mg·L-1铝浓度时显著低于对照(p<0.05)。随着铝浓度的升高,MDA值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根系和叶片中MDA含量均在50 mg·L-1铝浓度下达到最小。   (6)芦苇根系活力随着铝浓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10mg·L-1铝浓度下芦苇根系活力最大,显著高于对照(p<0.05);之后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升高,芦苇根系活力开始降低,但50 mg·L-1铝浓度处理下仍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当铝处理浓度大于50 mg·L-1时,根系活力显著低于对照(p<0.05)。   (7)芦苇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随着铝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并且随着铝胁迫试验的延长,同一浓度对叶片光合色素造成的损伤程度逐渐加剧,铝处理时间越长,同一浓度铝处理下叶绿素含量越低。
其他文献
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之际,舒兰市确诊1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终结了吉林省连续73天无境内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的良好态势.5月13日,吉林市在城区范围内比照高风险区提
期刊
  稀土磁致伸缩材料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展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它具有良好的电磁能与机械能或声能相互转换功能。本文通过电弧熔炼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成分的稀土磁
  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手段。玻璃衬底能够反射大约10%的太阳光,通过在玻璃衬底表面镀制减反射膜,降低玻璃的反射,从而使更多的光被电池吸收利
南通市按照江苏省关于开发园区“去行政化”改革要求,推动开发园区体制机制系统性、整体性优化提升,在管理体制、园区整合、机构设置、考核激励等方面深化改革,切实解决行政
期刊
厦门市针对五大领域执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分散执法、机构性质和人员素质等突出问题,在狠抓关键环节、破解难题上下功夫,探索改革路径.提出进一步深化改
期刊
  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纳米管具有优异的化学、物理以及机械性质。例如,TiO2纳米管展现了很好的光电、催化、传感性能等优点,而BN纳米管拥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以及机械性
广东省以“三定”规定纳入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范畴为契机,严格按照《条例》以及党中央关于机构改革、体制机制、机构、职能、编制和领导职数等规定,对各市委上报省委备
期刊
广东省突出服务“双区”建设和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兼顾欠发达地区的现实关切,从开展省市县三级统筹调剂、盘活现有事业编制资源、创新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