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的病理学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da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采用生化技术和电镜手段,对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感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后,棉铃虫体内出现的一些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28±1℃的培养条件下,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期幼虫感染棉铃虫幼虫后,通过自身较薄的角皮从宿主血淋巴中大量吸收脂类等营养物质,在中华卵索线虫滋养体内转化为自身营养贮备物,供其自由生活时期生长发育的物质需要。感染的前三天,棉铃虫幼虫酯酶活性逐渐增加。在感染后的第四天(中华卵索线虫出现第二次蜕皮时),血淋巴酯酶活性达到最大值,是同期对照组的1.18倍,同时,中华卵索线虫对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剧增。从体表外观上看,在寄生生活后期,宿主仅表现出轻微的染病症状。 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期幼虫侵入宿主的过程是一个相对主动的过程,借助口针,刺穿体壁进入宿主的血腔,引发宿主体内出现较为强烈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中,细胞免疫先于体液免疫。在感染后第16小时,宿主血淋巴血细胞总数(THC)增至最多,是同期对照组的1.7倍,其中以浆细胞和粒细胞数目增多为主,分别是同期对照组的2.66和2.49倍。感染的前三天,棉铃虫幼虫血淋巴蛋白含量缓慢增加。在感染后的第4天,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可溶性总蛋白含量增幅最大,蛋白含量是同期对照组的1.33倍,同时,在宿主体内出现较强的体液免疫现象。凝胶电泳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发现出现一条非常明显的蛋白条带,分子量为7.2×10~4Da;若用Schiff试剂染色,在同一位置被染色成一条非常明显的红色糖蛋白条带,为棉铃虫血淋巴中的凝集素,是棉铃虫体液免疫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的出现与中华卵索线虫的第二次蜕皮现象直接相关。 昆虫脂肪体是昆虫体内中间代谢和物质储备的主要组织,是血淋巴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的主要供给者。作者借助电镜超薄切片技术,八 硕士学住论文\型一夯ALASnR’SnIE引S观察到在感染后的第4天,棉铃虫脂肪体细胞内的重要细胞器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病理变化,如线粒体体积变小,数目减少,内膜系统和能量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粗面型内质网排列紧密、数目增多,其表面附着的核糖体颗粒数量也相应增多,蛋白质合成量急剧增加。还观察到宿主棉铃虫脂肪体细胞内的脂肪球变得较为透明,球内脂类物质大量水解后被中华卵索线虫所吸收。到感染后的第6天,发现宿主棉铃虫脂肪体细胞核中异染色质增多,分散分布于细胞核中。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以鲁氏毛霉(M.ouxianus3.2545)和柠檬酸厂黑曲霉废菌丝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以下实验:真菌发酵提取天然壳聚糖实验:对9株丝状真菌进行发酵提取壳聚糖,根据壳聚糖提取物的产
分离得到单一的生精细胞群并建立单一细胞类型的cDNA文库,就可以特异性地研究单一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有效地筛选不同生精细胞群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aser
简笔画是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生动有趣的图画,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使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变得充满活力,又能调动小学生的感官思维,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
论文设计了一种新型智能配电监控系统,由配电监控终端、通信网络和配电监控中心三部分组成,可广泛应用于低压配电网中,实现对配电网中多个馈电回路的本地或远程监控。论文分析了配电监控系统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配电监控系统设计方案。以LPC2132微处理器为核心进行配电监控终端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将强电信号和弱电信号有效分离,设计了电路原理图,完成了PCB制作,并采用了各种抗干扰措施,提
学位
我们利用现代发酵技术,将锗、硒等微量元素添加到灵芝菌深层发酵液中,并添加党参、枸杞、黄芪等有效中药成分,研制成灵芝复方口服液,不仅解决了天然灵芝产品口感不佳、多纤维
学位
本论文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RP-HPLC)、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苏木素-伊红(HE)染色技术、荧光染色技术、电镜技术、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assay)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等对灰花纹鹅膏粗毒液和α-鹅膏毒肽(α-amanitin)的毒理、解毒药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 1.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
随着当今无线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然而,用户数量的爆炸式增长和新业务的不断涌现对无线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和带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主要讨论了不同耦合模式下混沌系统中的相同步、完全同步、反向同步、振幅死亡、时空同步及复杂网络上的混沌同步等问题。一方面,寻找不同耦合模式下丰富的动力学行为;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