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伯家的苔丝》的哥特世界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被公认为托马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托马斯·哈代文学艺术创作的巅峰。小说自发表以来,深受各国读者青睐,自然也成为评论家和学者们的“宠儿”,对其评价浩如烟海,但却视角不同、方法迥异。本文在对《德伯家的苔丝》的批评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旨: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哥特”艺术元素,通过对小说中的“哥特”元素的深入分析、探究,探讨其对小说美学价值的提升、深化,和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本论文包括五个部分:引论部分简要介绍托马斯·哈代的生平,《德伯家的苔丝》的内容梗概,概述《德伯家的苔丝》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旨: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哥特”手法的运用,以及“哥特”手法对小说审美价值、意义的提升、拓展,和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第一章主要介绍“哥特”文学的渊源、演变及其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第二章从小说背景设置和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安排和叙事方式方面分析“哥特”元素在小说中的体现,分析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对“哥特”元素的巧妙运用和创新。第三章主要研究“哥特”手法在小说美学价值和主题表达方面的升华和强化作用:借助于“哥特”手法,传达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加深了作品的悲剧内涵,实现并提升了悲剧震撼而“壮美”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提升社会道德,净化人类心灵的审美教育功能。同时,“哥特”手法也加强了对小说主题的渲染、强化作用:深刻展示了哈代痛苦、矛盾的世界观,即:向善进化论;女性与父权制对立与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折射出哈代进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对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人类活动的价值意义、人性、伦理道德责任和人类终极命运的殷切关注和深度思考。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巧妙地把“哥特”元素融入他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之中。但是哈代决不是利用“哥特”元素去追求刺激效应;相反,借助“哥特”元素,尤其是“哥特”精神特有的心理探索和社会关注,哈代剖析了痛苦、恐怖的人类心理活动,阐明了他对自然和人类命运的悲观和不可知的态度。而且,“哥特”元素使小说获得了“壮美”的审美效果,达到了情感宣泄和道德净化的审美教育功能,促使人们不断进行自我观照和反思,进而培养一种自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并最终提升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水准。再者,“哥特”元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折射出哈代痛苦、矛盾的进化向善论思想,他对父权制社会中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性、伦理、道德责任和人生意义的人道主义关注和思考。
其他文献
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积极推进国家气候变化政策,建立碳排放体系。目前为止,日本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既有以JVETS为代表的全国性的尝试,又有以东京都ETS为代表的地方排放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历来备受争议。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中国1978-2014年的数据加以检验后发现,中国的技术进步呈现为希克斯资本偏向型,并且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够
“地震灾区内需要异地新建的城镇和乡村的选址以及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
基于在上海、武汉、沈阳、福州和西安开展的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库,借助样本城市逐步降低本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准入门槛的特征,运用双差分(DID)方法考察了公办中
2010年12月23日下午,江门市绿道贯通仪式在滨江绿道示范段篁边驿站隆重举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巡视员陈承旗,江门市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8437名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分析。
为了提高纯铜表面的耐磨性,利用渗铝-内氧化工艺制备了A12O3/Cu表面复合层,并研究了获得的表面复合层的组织结构、硬度及耐磨性。结果表明:利用渗铝-内氧化工艺获得的A12O3/C
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庄子与《庄子》文本考辩;第二部分从社会历史背景、庄子的自由设定与道、齐物的关系以及大鹏的象征意义等方面分析《庄子》内篇的主要思想,通
本文指出通过质量监督技术交底,加强质监员与各责任主体的沟通使工程质量受到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我国广电行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国外强势媒体集团力图进入的强大压力和国内社会资本向广电行业流动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广电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广电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