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研究腹腔镜下子宫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走行分布及其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不同部位阻断子宫血管的手术技巧、注意事项、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为提高手术操作精确度与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观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259例子宫血管的分支、分布与走行;
(2)观测采用3种方法阻断子宫血管的时间、术中出血量;
(3)观察3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
结果:
(1)腹腔镜下子宫血管的分支与尸体解剖、活体解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分布与走行有所不同;
(2)方法1与方法2阻断子宫血管的时间、术中出血量较方法3延长,有统计学差异(p<0.01);
(3)方法1与方法2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与方法3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子宫血管的走行、分布规律由于受患者胖瘦、体位、呼吸、病变部位及子宫大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暴露与分离发生明显改变,手术技巧不同于常规的开腹手术,腹腔镜医师在行子宫切除术中应根据疾病特点及镜下特有的解剖特点采用不同方法阻断子宫血管,通过分析、对比患者术后的一般状况、恢复程度、并发症等指标,为临床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术与全子宫切除术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