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机采血小板制品因其纯度高、效果好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用量逐年增大。江西省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的来源以固定无偿献血者为主,2017年止百次以上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已达到52人次。因此,为科学组织开展机采血小板捐献工作,不断扩大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质量,保障用血安全,同时关注和保障固定献血者的健康,特别是对多次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铁营养状况的全面掌握,为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本研究。目的:通过检测和调查分析固定机采血小板捐献者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平均容量(MCV)、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变化,及其与血小板捐献行为之间的关系,为科学组织开展血小板捐献采集工作以及对血小板捐献者的健康保障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随机选取148名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共计167献血人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9人连续采集2次标本。采集各研究对象的血标本两份,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Hb、HCT、MCV、MCHC值,以及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SF,从多角度研究分析血小板捐献行为与各血液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将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根据既往总献血次数不同分为5组,分别是0次组、1~30次组、31~60次组、61~99次组、≥100次组,分析既往总献血次数与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然后将研究对象按2017年献血次数分为1~9次组,研究不同献血频率对各血液指标的影响。最后对连续进行了2次献血的19人按照连续献血次数前后分成1次组和2次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连续2次献血行为与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1)机采血小板捐献者SF含量随既往献血总次数增加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随着总献血次数的增加,多次机采血小板捐献者出现铁缺乏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百次以上男性献血者铁缺乏率高达67%;既往献血次数30次及以下组和30次以上组S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献血30次以上各组间并无明显差别。既往献血百次以上女性献血者铁缺乏率高达100%,百次以上组MCV、MCHC低于正常水平,Hb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相同既往献血次数组男性献血者SF、Hb、HCT、RBC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2017年血液捐献频率的增加,献血者体内SF含量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017年献血9次者铁缺乏率高达73%。(3)同一献血者连续两次献血,第1次献血时各指标均略高于第2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单采献血者铁营养状况与献血总次数、献血频率、性别有密切联系。男性献血者总次数达30次以上者易发生铁缺乏;一年内捐献4次机采血小板者铁缺乏比率明显上升;育龄女性献血者因自身生理特点较男性献血者更易发生铁缺乏;观察女性献血者MCV、MCHC的值,有助于排除潜在的铁缺乏者;同一献血者两次献血在一定间隔内不会引起SF明显下降。采血机构有必要增加SF检测,并适当延长多次单采献血者的献血时间间隔,给予铁剂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