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重雕大藏音》成书于北宋,重刻于南宋。此时,汉语语音正处于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历史时期。通过此材料的研究,我们考察了其间的一些重要的音变现象,理清了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脉络及演变夫见律。
论文首先对《大藏音》音注材料进行了整体描写,统计与《集韵》同音字的出现频率,归纳声类41类,与《集韵》同音韵类82类。
与《集韵》比较后,我们发现《大藏音》声母方面的主要变化有:轻唇音已经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轻唇音非敷两母相混;舌音分化为舌头和舌上两组;泥娘相混;从邪分立;知章、庄章有混切现象;船禅相混;浊音有清音化的趋势。
韵母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二三等重韵、同摄一二等、一三等、二三等、三四等均有混并的迹象,大体出现在东冬、寒桓、覃谈(一等重韵),佳皆、删山、庚耕、咸衔(二等重韵),支脂微、真臻、谆文、东钟(三等重韵),谈衔、(缢)阚(一二等)、尤侯(一三等)、懿梵(二三等)、霁祭(蟹摄)、啸笑(效摄)、先仙、铣(盥)、薛屑(山摄)、青清、静迥、锡昔(梗摄)、添盐、业帖(咸摄)(三四等)等韵中,只是混并的程度不一。虽然大部分韵的界限仍然比较清晰,但《大藏音》基础音切所反映出来的韵类分合的特点却预示着汉语语音变化发展的趋势。
声调方面:平、上、去、入四声具备。
我们认为《大藏音》语音系统应该是一个反映宋代通语的语音系统,既有对前音义反切的继承,又有作者的时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