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石墨烯负载镍钴催化剂的制备及在临汾褐煤电催化还原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gans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结合水热还原法和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出三维石墨烯负载镍钴双金属电催化剂(3D Ni-Co/G),并以负载不同金属的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流-时间曲线法,在三电极体系下,H型隔膜密闭电解池中,系统地研究了该催化剂对煤模型化合物和山西临汾褐煤(LL)电化学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结合能谱分析等方法表征合成的催化剂。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催化剂为三维结构的镍钴双金属/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高达498.11 m2/g的比表面积且以介孔结构为主。通过调控镍/钴前驱体的比例和煅烧温度,制得不同粒径(11 nm左右)的金属催化剂。(2)将3D Ni-Co/G催化剂制成相应的溶液涂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作为工作电极,以DMF作为溶剂、EtOH为氢源、Bu4NBr为支持电解质,研究3D Ni-Co/G催化1-乙酰萘、二苄醚和蒽三种模型化合物在GCE上的循环伏安行为,并用高分辨质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还原产物进行定性分析以评价催化剂的电化学加氢效果,同时考察了催化剂组成、溶剂配比、电解电位和电解温度等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3D Ni-Co/G应用于煤模型化合物电催化加氢的思路行之有效,反应物经电催化后会生成相应的加氢产物。(3)利用微波法制备了8种咪唑型离子液体(IL),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液体氢谱核磁对其进行表征。在常温常压下,以溶胀度和煤的结构变化为依据考察了IL对LL的溶胀性能,结果表明,[Bmim]Br是对LL溶胀溶解较好的溶剂。FTIR和SEM显示,经IL溶胀后,LL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且表面呈现疏松的状态,有利于电解反应的进行。(4)将制备的3D Ni-Co/G压在泡沫镍上作为工作电极,以NaOH作为溶剂、H2O为氢源、Bu4NBr为支持电解质,对经IL溶胀预处理后的LL进行电催化还原研究,分离并纯化所得到的固体产物和液体产物。利用GC-MS分析了液体产物的组成;对所得固体产物进行FTIR、固体碳谱核磁和元素分析,研究电解前后煤中官能团及元素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3D Ni-Co/G对LL的电解还原不仅具有裂解效果,也有部分加氢的效果。与原煤相比,电解煤中苯酚、烷烃、醇和环烷烃等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有较大提升,且当镍钴比例为1:1时,对煤的电还原效果最好。该论文有图70幅,表10个,参考文献118篇。
其他文献
进入20世纪后期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传播的速度上都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这就驱使人们如何使用更快捷的方法去获取互联网上的信息,
肿瘤一直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而传统的化疗不但毒性大、选择性差而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因此,天然植物中提取可以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化合物对医疗领域有着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并购浪潮热度不减。然而,并购后实现成功经营的案例并不多见。成功的并购取决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在资源、文化、管理制度等各方面的有效衔接、洽和与
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Gmel.)O.Kuntze)、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L.)、水鳖(Hydrocharis dubia(B1.)Backer)、四角菱(Tr
近年来兴起的光致无金属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metal-free ATRP),克服了传统ATRP反应温度高、操作步骤繁琐、金属残留难以去除等缺点,广泛应用于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材料以及各种
随着近2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得到广泛关注,温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以及昆虫对温度升高的响应已成为国际上的热点生态学研究主题之一。寄生蜂虽在寄主体内完成生长发育,但也会受到
渭河作为陕西人民的“母亲河”,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渭河水量调度管理与决策的多目标性将愈来愈被关注,围绕着渭河水量调度工作的实际需求,渭河流域的径流预测成为渭
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提出了“氢经济”的概念。氢气的生产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氢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我国煤炭应用广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图论问题。一个事物或者现象可以看作图的顶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看作图的边,从而实现了从复杂的实际问题到图的抽象。图论是以图
褐飞虱作为水稻属专主寄生害虫严重威胁着包括我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的水稻产量。对于褐飞虱的防治,化学防治一直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对化学药剂长期不合理的使用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