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新变、困境与求解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gge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网络构入文学领域以来,不仅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的批评实践也发生了从主体、模式、话语到价值取向的多重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面貌和特征。网络技术的构入既给文学批评带来了开放、互动、多元等积极变化,也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与困境。文学批评的实践呼唤多元主体共同进入网络现场,通过主体间的对话实践求解问题并凝聚新的批评理论,建构新的批评模式。本文以文学的网络创作、网络传播、网络批评热潮为研究背景,以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为学术语境,以传播学、文艺学、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融合考察为研究视角,以文学与其传播媒介之间的互动、互构关系为切入点,进入文学的网络实践现场,考察在网络媒介深入结构社会日常生活的时代中,文学批评呈现出了哪些主体、模式、话语和观念的新变;这些变化在给文学批评带来自由、丰富与创新的同时又给批评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新困境中哪些是网络媒介特性带来的自限性?哪些是既有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对网络新实践的不适应?通过运用传播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理论的分析与探究,揭示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的变与不变,为求解网络时代多元主体的在批评中的位置与关系,批评的话语和方式,以及批评所要依据的价值追求进行方向性探索。全文主体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批评新变”以“媒介即讯息”这一传播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从总体上概括和梳理了网络技术介入文学传播后,文学批评空间的结构性变革,对文学批评在主体构成、运作模式、话语风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新变化进行归纳和分析。第二部分“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遭遇的问题与困境”从研究模式、批评话语、媒介环境、文学观念、价值尺度等几方面对网络时代文学批评正在遭遇和可能面对的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第三部分“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困境的求解”从网络传播时代多元评判主体的网络共场开始,对前述问题从受众视角、间性模式、理性与人伦价值坚守等几方面进行求解,并提出适应网络时代批评新实践的理论建构追求。第一部分“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批评新变”从总体上概括和梳理了网络技术构入文学领域后批评空间的结构性变革。这部分首先引入了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理论,依据媒介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型塑作用与认知创新功能,对网络传播时代的社会文化表征空间进行了特征描摹。作为这个文化表征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及文学批评在新的文化空间中发生了从生成机制到表现形态的诸多变化。首先,网络变革了批评主体的身份构成,批评的话语权力从“专家”泛化到“网众”,身份庞杂的批评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在从“中心——边缘”结构,转向“节点——节点”结构,并仍处在持续的自演化状态中。批评的方式从网络前时代的专业批评主体通过专业媒体进行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主体即时互动的共场在线模式,文学批评不只有专家“独白”,更有网友在线“对话”,文学批评从预设理论框架的标准化判评演变成现场互动的生成性过程。在线式批评的即时性、互动性鼓励了批评表达的情绪化、口语化与个性化,批评的话语以通俗浅显代替了专业深刻,以吉光片羽的感悟代替了连篇累牍的论述,个性化表现代替了规范化的表述,并在大量的网络实践中积累沉淀出一些文学批评的网络“行话”。更深层次的是,批评的价值取向变得更为多元,这种多元不是判断文学价值经典标准的失效,而是这些标准要素在网络主体价值判断中的比重发生了位移。对文本价值的评判过程中愉悦体验的比重大过了审美批判,草根趣味冲击了神圣崇高。第二部分“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遭遇的困境与问题”在总结文学批评新变并分析媒介性成因后,针对当下文学批评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困境或可能出现问题的隐忧进行了分析与揭示。网络传播带来的第一个文学批评困境是网络文本的敞开性与海量性给传统的专业批评模式带来的挑战。网络书写使文学边界日益模糊;网络超链接的文本结构模式,改写、接龙等新创作模式造成了文本的敞开;同时网络对创作主体的开放与连载的发表方式又造成了文本数量与规模的激增。这些造成了批评主体对文本结构的完成性和量的完成性的把握困难,在批评家无法对文本进行通读和细读的前提下,以文本研究为基础的传统批评模式遭到了挑战。网络文学空间的敞开性使传统批评家之外的网络大众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主体,并因其数量优势而成为批评空间的重要力量,但专业批评家与网络大众批评者之间因文学观念的差异、批评话语的隔膜等存在着很大的交流障碍。传统专家往往因为对网络文学实践持有否定或怀疑的态度,而不愿去理解和接纳网络中新的表达;同时,网络大众则因为对传统权威带有下意识的否定与对抗而拒绝专业语言与规范,在网络的自由空间中恣意喧哗而伤害对话的伦理。传媒机构与商业资本作为网络文学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也在以超出以往的程度介入文学批评,商业资本与网络平台融为一体并为商业效益而开展着求辞忘理的媒介炒作,营销以批评的名义干扰着文学判评。这一切都最终影响着文学批评的价值尺度,造成网络时代文学批评价值取向的分歧。网络给文化多元带来宽容土壤的同时也向打着文化多元主义旗号的私人性批评敞开了大门,齐格蒙特·鲍曼将这种以“文化多元主义”为名,要求对任何差异性予以尊重的观念成为“多元文化主义”,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满足公共公平基础上的个性多元,而后者是要求对个体性要求绝对尊重而放弃公共平等。需要警惕的是当下网络批评价值多元追求氛围下,一些打着文化多元旗号的对多元的误用和伪用,这可能造成私人性价值对公共价值的侵害;另外,网络传播的点对点模式在带给网络主体更大的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由个人偏好织就的信息的“茧房”,给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带来了价值失衡和公共性流失的隐忧。第三部分“网络传播时代文学批评困境的求解”从多元主体网络共场、主题间性对话、受众导向批评与网络新理性下的人伦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批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求解。首先,要求传统批评家进入网络批评空间,与多元批评主体共场。这是传统批评陷入危机与网络批评暴露问题的现实情况下,专业批评家的必然与可然选择。当然,入网的专业批评家需要进行必要的视角与身份转换,从原来站在网络对岸的“外观”转向深入其中的“内观”,以“学者粉丝”的身份切入网络内部,通过对网络“土著”话语的理论转化,形成对网络实践的谱系研究和理论提炼;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对网络实践的认识与见解阐释出来,从原来“立法者”的高台上下来走进网络大众,通过自己能够通融理论与实践的文学阐释影响和引领文学的创作与接受,在网络时代中以“意见领袖”的力量重新发挥专业批评的引导作用。其次,顺应网络传播时代交往对话的文化逻辑,文学批评也应提倡间性对话模式,进而从既有理性的解构中凝聚新的——网络共同体意识。再次,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批评已经从创作导向转向受众导向,文学批评需从受众视角出发,对文学网络接受的主体、热点以及所追求的接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网络接受主体的特征与他们的接受行为特征如何影响他们的文学选择与批评方式,以及他们对玄幻、职场、仙侠等热点类型热衷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情绪与社会心理。网络时代的文化逻辑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非理性、断裂,而是在包含了印刷文明的线性、因果关系之外,还包含了网状、相关关系的更为复杂和统合的逻辑。无论自然世界、人类社会还是文学作品中是存在着复杂关系的有机整体,网络的逻辑使这种超出以往线性文明认知阶段的整体性逻辑突显出来。所以,网络时代的文学批评仍须相信理性与科学的有效性,并从网络批评的实践中提倡与凝练网络时代新理性,并在文学的接受与批评中审美地实现人类的整体性生存。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还未拆封的《白鹿原》土黄色封面,质朴庄重。先生,手指夹着烟卷,眼神坚毅沉着,睥睨着远方。从朋友手里接过书来,我感觉到它的份量。――题记一那一刻我仿佛看到,那闪着灵光的白鹿,从书中蹁跹而来;又似看到厚山黄土那一望无际,闪着金光的麦浪起起伏伏。
期刊
学位
学位
中国道路的独特性,既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体现,必然包含诸多独特的中国元素,而“表彰政治”就是一个兼有传统文化基因、当下日常政治中充满活力的中国元素。本文主要探讨表彰政治及其对当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尝试以“表彰政治”为研究的切入点,着重观察和分析当前“表彰政治”在政府系统中的运行机制——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主导、以地方政府为对象的“评比表彰”活动,探究、解释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动力来源。本文
本文主要利用四条大地电磁剖面对武夷构造廊带及其邻区进行深部探测,详细研究了其电性结构特征,对研究区的壳幔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相关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精细筛选和抗噪处理,获得163个高质量的宽频大电磁测点数据与15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数据。在大地电磁资料的处理中,采用了多种张量分解方法对研究区大地电磁测点数据的维性进行分析,使用GB分解法对所有测点的数据进行了多频段的分解和统计分析,结
船舶减摇逐渐成为现代高性能船舶的必要功能,实现经济实用的全航速高效减摇是船舶减摇装置的最终目标。本文利用Magnus效应原理,设计并制造了可控转速的摆动圆柱,将其运用于减摇装置中,替代减摇鳍的翼面提供有航速下的稳定力矩。并可利用装置的自身摆动在静水中产生升力,最终实现船舶全航速减摇。本文对旋转圆柱进行了数值及试验研究,分析了雷诺数、转速比、长径比、截面形状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根据巨柱仙人掌的抗风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且重点放在“一带一路”建设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与中国的关系正从战略伙伴走向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2019年,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开始实施,2020年新冠疫情后,东盟首次成为我国第一贸易伙伴,2020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等国家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经济金融合作迎来重大
潜航体(如潜艇)在稳定密度和温度分层流体中运动时,其扰动诱发的尾流场中的“水动力尾迹”和“冷尾迹”,以及自由表面几何形态变化和温度差异分布具有许多异于在密度均匀的均质流动中航行时的情形,研究和分析分层流本身的流动特征现象,以及潜航体在分层流体中的尾流场特征和自由表面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典型海洋分层环境状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原理和方法,建立强分层流动和提出含跃层的连续分层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具体为:
煤矿智能化工作面建设对于减少采煤工作面人员数量,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煤矿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采掘失衡”矛盾凸显,掘进智能化、高效性迫在眉睫,挑战严峻。煤矿井下设备动态定位技术严重制约了智能采掘技术的发展。视觉测量在动态目标导航、跟踪与控制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几年在煤矿井下得到迅速发展,借助视觉感知和智能算法实现井下动态目标的非接触位姿测量,已经成为国内外该领域的
基于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教学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了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用“单向灌输”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套硬件、软件设施较为落后,教师未实时更新专业实践技能。提出了证券投资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对策:在实践教学中渗透理论知识,深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建设规范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