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5.12地震周围神经损伤流行病学调查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掌握地震造成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病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设计了一种地震后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方法,对灾后绵竹地区全部伤员进行筛查,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所筛出病例进行2年期的随访,了解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及其预后情况。结果:共计筛选出503例地震周围神经损伤病例。其中22例为开放性损伤,13例发生感染。在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当中,软组织损伤与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及恢复有明显的关系。73例周围神经损伤病例没有明显的软组织损伤却出现周围神经损伤的运动感觉瘫痪现象,其神经损伤程度评分与受困的体位和受困的时间有明显的相关。合并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损伤程度较不合并者严重。在合并小腿筋膜室综合征的周围神经损伤病例当中,影像学及手术均发现胫神经受到比目鱼肌腱弓的卡压。对比目鱼肌腱弓的松解有助于胫神经功能的恢复。随着时间增加,周围神经损伤得到部分恢复。伤后第一年,LSUHSC评分(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健康医学中心周围神经评分)在3-5级的患者从28.16%增加到81.81%,如果患者第一年结束后评分仍较差的(LSUHSC0级或1级),其最终的恢复也较差。结论:汶川地震的伤员中有较多周围神经损伤,其损伤程度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相关,地震后长时间以一定的体位受困于废墟之下可造成周围神经损伤,此损伤预后恢复良好。第二部分:5.12地震截肢伤员幻肢痛发生情况调查目的观察汶川地震伤员截肢后幻肢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创伤性截肢术后幻肢痛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8月-2010年5月期间,对四川省绵竹市5.12地震截肢伤员进行针对幻肢痛发生情况的现况调查,此后每3月一次电话随访直至术后2年。结果调查了绵竹市147例截肢伤员,幻肢痛的2年患病率是79.6%(86人),22人(20.4%)在截肢后2年内从未发生过幻肢痛。截肢术后8个时间点(3个月一次,共2年)幻肢痛发病率依次为:61.1%、62.9%、68.5%、70.4%、69.4%、66.7%、62.0%、62.0%。女性的幻肢痛发病率(88.7%)明显高于男性(67.4%)(P<0.05)。结论幻肢痛在四川地震截肢伤员当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幻肢痛。第三部分:地震所致晚期周围神经伤手术情况简介目的根据周围神经损伤及恢复情况,针对不同损伤类型,对部分晚期周围神经伤患者实施手术干预,并随访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503例地震周围神经伤伤员当中,对治疗效果不佳的部分晚期周围神经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症状体征及患肢功能改变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周围神经损伤患者72例(14.3%),其中12例患者符合排除标准出组,总计对60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共进行自体神经移植术4例,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术3例,功能重建手术21例,神经松解术42例。最长一例随访20个月,最短一例随访3月,初步随访显示疗效良好,长期疗效仍尚待观察。结论对于晚期周围神经损伤,积极手术干预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第四部分:痛性神经瘤切除断端肌肉内埋入研究目的探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地震伤截肢残端痛性神经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汶川地震伤截肢伤员痛性神经瘤12例27处,观察术后症状体征及患肢功能改变情况。结果12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时患者主诉肢体残端疼痛和触电感消失;局部无压痛、叩击痛和Tinel征,残端软组织内未触及硬性结节或包块。结论采用神经断端肌肉内埋入法治疗地震伤截肢残端痛性神经瘤,减轻了地震伤患者痛苦,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