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主义是贯穿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价值追求,是未曾中断的创作线索。壮烈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使英雄叙事成为延安文学乃至现代文学之中最具生命力的叙事形态,而1942年后的、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广泛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等“英雄模范”运动,更推动了这一叙事形态的繁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下简写为《讲话》)发表后,“英雄”角色向工农兵群体的转变愈加明显,这种英雄叙事也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成为延安时期最为重要的一种叙事形态,甚至对后来几十年乃至当下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论文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延安时期英雄叙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介绍文本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英雄叙事的流变历程,简单厘定“英雄”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学史上英雄叙事的流变历程,以及延安时期英雄叙事的现实背景。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延安时期英雄叙事中的形象构建。结合资料对延安时期英雄形象的做分论述,劳模形象的创构、战斗英雄的塑造以及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重构,对其英雄形象以及成长模式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当下的英雄叙事发展现状做简要阐述,并探寻其未来的发展。对建国以来的英雄叙事做一梳理,分析延安时期劳模英雄和知识分子英雄形象在当下的褪去,关注当代日渐丰富的英雄内涵和英雄形象。结语部分,从习近平的英雄情怀和时代需要出发,探寻英雄叙事在当下的生存发展方向。阐明延安时期产生的英雄叙事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但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也需要英雄来表达我们的精神诉求。不同的社会阶段和时代需求,激发出不同的英雄形象,亘古不变的是我们永远需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