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CKD3-4期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期减缓CKD进展,使心脏损害的发生率降低,预防心肾综合征的发生。研究方法:1.本研究对象选自从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住院的CKD3-4期患者共296例。2.根据2018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将纳入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分为两组:非心衰组和心衰组。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慢性肾脏病病因、心衰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CKD分期、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医四诊信息、心衰组患者心功能分级。3.汇总数据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一般情况,慢性肾脏病病因、心衰发生的常见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CKD分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合并心衰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本研究中非心衰组和心衰组在年龄、性别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心衰组患者年龄大于非心衰组;病因分析中,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在非心衰和心衰组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组中糖尿病肾病患者占比高于非心衰组,慢性肾小球肾炎占比低于非心衰组;心衰常见危险因素分析中,非心衰组和心衰组中冠心病、糖尿病、贫血、血脂异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冠心病、糖尿病、贫血人数所占比例高于非心衰组,血脂异常人数所占比例低于非心衰组;实验室指标分析:两组之间在CL、TP、ALB、TG、D-二聚体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组中总蛋白、白蛋白、血氯、甘油三脂水平低于非心衰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心衰组。2.CKD分期分布情况:非心衰组中CKD3期患者146例(61.3%),CKD4期患者92例(38.7%),心衰组中CKD3期患者30例(51.7%),CKD4期患者28例(48.3%),CKD分期在是否心衰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CKD3-4期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年龄、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与CKD3-4期患者发生心衰呈正相关,其中年龄每增加1岁,心衰发生率增加1.047倍,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衰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肾病患者增加6.641倍,合并有冠心病CKD3-4期患者心衰发生率比未合并冠心病患者增加2.231倍。4.CKD3-4期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经统计分析,非心衰组和心衰组患者间本虚证证型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组患者本虚证以阳虚证为主,标实证证型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组患者标实证以水气证为主;心衰组患者主证与标证的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证主要兼证以血瘀证为主,占54.5%;阳虚证主要兼证以水气证为主,占63.2%。5.CKD3-4期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关系:心功能分级与本虚证分布关系研究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II级中以气虚证患者最多,有9例(占45.0%);心功能Ⅲ级中以阳虚证患者最多,有12例(占63.2%);心功能Ⅳ级中以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有6例(占31.6%)。心功能分级与标实证分布关系研究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功能Ⅱ级中以湿热证患者最多,有5例(占25.0%);心功能Ⅲ级中以水气证患者最多,有8例(占42.1%);心功能 Ⅳ级中以水气证患者最多,有6例(占31.6%)。结论:1.CKD3-4期患者心衰发生与年龄、糖尿病肾病、冠心病相关,其中CKD3-4期患者心衰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糖尿病肾病患者心衰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CKD3-4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衰发生率高于非合并冠心病患者。2.CKD3-4期患者合并心衰中医证型分布:本虚证主要以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水气证为主。3.CKD3-4期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心功能Ⅱ 级中主证以气虚证为主,标证以湿热证为主;心功能 Ⅲ级主证以阳虚证为主,标证以水气证为主;心功能 Ⅳ级主证以气阴两虚证为主,标证以水气证为主。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真实医疗环境下针刺综合疗法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三病区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既往是否中风的信息,并在入院及出院时评估患者上下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程度,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针刺综合治疗并记录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将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并获得结果,以探索适合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标准的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疾病管理。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
研究目的:观察并研究调神通腑针刺法结合头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自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60例脑卒中后便秘病人。将其按每组30例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针灸科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施以单纯“调神通腑”针刺法,观察组施以“调神通腑”针刺法+头针针刺足运感区。两组患者均接受每日1次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遵循本次研究的标准严格纳入60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进行治疗,每日一次,6天的连续治疗后休息1天,14天为一疗程,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不孕症患者AMH水平、中医证型、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及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等数据,研究不孕症患者AMH水平与中医证型及子宫内膜状态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究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为临床上运用AMH水平判定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状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探索不同AMH水平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ITP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出血情况的关系,以及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对中医临床疗效及组方思路进行分析,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ITP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一: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TP患者,共计81例,根
目的:通过对赵晓峰教授临床治疗项痹病的病案资料进行数据挖掘,深入分析导师治疗本病的遣方用药特点及针灸配穴经验,提炼并总结学术思想,以期丰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赵晓峰教授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治疗项痹病的门诊病案共536份,对这些病案材料进行整理、提取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系统“数据分析”、“统计报表”中的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功能,从中药组方、穴位配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