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回顾分析及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ayu0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对ITP患者进行中医证型研究,探讨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出血情况的关系,以及ITP患者免疫学指标的变化,进一步对中医临床疗效及组方思路进行分析,并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的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ITP的中医治疗。方法:研究一: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TP患者,共计81例,根据四诊信息及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热妄行证3种证型。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ITP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相关实验室检查,随机选取近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非ITP人员30例的免疫全项检查结果作为正常对照。分别探讨ITP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难治性、乏力症状及出血评分的关系、不同证型患者及非ITP人员免疫全项结果的差异性。研究二:对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1年间的疗效进行评估,收集住院及门诊仅采用中医治疗的ITP患者治疗情况,并收集患者中药处方。评估患者中西医结合以及单独中药治疗的短期及长期疗效、ITP中医治疗组方规律。研究三:将小鼠分为中药+抗体组、激素+抗体组、联合用药+抗体组、盐水+抗体组及盐水+盐水组,采用被动免疫法制备ITP动物模型,抗体组每日腹腔注射CD41单抗1μg/200μL/只,连续9d,以维持血小板的持续降低,其余按分组每天予相应药物,持续9天,分别于d0、2、4、8测量小鼠血常规,评估药物对小鼠血小板的影响。结果:(1)统计81例ITP患者证型,其中阴虚火旺证最多,计66例,气虚不摄证9例,血热妄行证6例。53.0%的阴虚火旺患者表现出乏力症状。另有激素依赖/难治性患者15例,难治性患者9例,经辨证均属于阴虚火旺证。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病程进行统计,发现血热妄行患者以新诊断为主,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证型以慢性期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无相关性,与病程有关。(2)对81例患者出血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各证型患者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阴虚火旺患者进一步区分发现难治性患者、激素依赖/难治及非难治患者出血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研究认为ITP患者出血情况与证型无关。(3)分析不同证型ITP患者免疫全项(包括补体C3、C4、Ig G、Ig A、Ig M)并与非ITP人员进行对比。经统计分析,这些数据中补体C3、C4、Ig M水平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阴虚火旺证及气虚不摄证患者补体C3中位水平低于非ITP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火旺证患者补体C4中位水平低于血热妄行证患者及非ITP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热妄行证患者Ig M中位水平低于阴虚火旺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的两两比较在本次研究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阴虚火旺患者进一步区分研究发现,难治性患者补体C3中位水平低于非难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81例患者既往治疗情况进行统计,ITP治疗方法多样,部分患者在出现皮下紫癜后未予重视。在已治疗的71例患者中有54例(76.1%)的患者采用了激素治疗,其中10例(18.5%)患者仅使用小剂量激素治疗,疗效不佳;19例(35.2%)患者存在自行减量或停药的情况。另有14例(19.7%)患者拒绝使用西药或拒绝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治疗中患者依存性欠佳。(5)对ITP患者入院后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出院时81例患者中40例(49.4%)治疗完全有效(CR),20例(24.7%)治疗部分有效(PR),总体有效(OR)率为74.1%。共计54例患者出院后门诊就诊超过1年,其中采用大剂量激素联合中药及大剂量激素联合TPO、中药治疗并规律复诊患者1年者13例,其出院时OR率84.6%,CR率61.5%;1年后SR率76.9%,持续CR46.2%,经前后对比其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6)纳入采用中药单独治疗者30例,治疗前血小板均值为27.7×109/L,中位水平28.25×109/L;治疗3月血小板均值41.4×109/L,中位水平42.35×109/L;治疗6月血小板均值52.2×109/L,中位水平47.25×109/L。经重复测量分析发现治疗前后对比血小板水平存在差异(P<0.05),提示中药治疗可以改善部分患者血小板水平。(7)对ITP组方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治疗思路为清热、凉血、养阴、益气,止血活血并用,核心药物为地黄、龟板、茜草、仙鹤草、侧柏叶、茯苓、泽泻、山药、党参、甘草。(8)对各组小鼠血小板水平分析结果表示,中药+抗体组与盐水+抗体组血小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激素+抗体组与联合用药+抗体组相比前四天血小板水平较低,第四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P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性别、年龄、出血情况无相关性,与病程有关,新诊断患者多为血热妄行证。阴虚火旺证及气虚不摄证患者补体C3水平较低;难治性患者补体C3水平较低;阴虚火旺证患者补体C4水平较低,血热妄行证患者Ig M水平较低,患者补体水平可能对ITP辨证及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中药治疗ITP起效缓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治疗的长期反应率,减少复发。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组方对ITP有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养血舒筋”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此外,探讨分析“养血舒筋”针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的作用机理,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收入64例缺血性脑卒中后手拘挛患者,并对其随机分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各接受为期两周的治疗,每周一到周六实施治疗,周日休息
目的:本研究通过“调阴和阳”针法结合镜像疗法治疗卒中后腕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运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中手指及手腕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手功能评定量表、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真实医疗环境下针刺综合疗法对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收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三病区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病例,采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既往是否中风的信息,并在入院及出院时评估患者上下肢肌力、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程度,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针刺综合治疗并记录治疗时间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将其与常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并获得结果,以探索适合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标准的60例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均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疾病管理。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芒针透刺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瘀滞型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评估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瘀滞型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60名肩周炎瘀滞型患者,患者均来源于我院针灸科,借助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两组可比。采用VAS评分和CM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前两组评分无明显差
研究目的:观察并研究调神通腑针刺法结合头针针刺足运感区治疗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自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60例脑卒中后便秘病人。将其按每组30例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针灸科脑血管病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施以单纯“调神通腑”针刺法,观察组施以“调神通腑”针刺法+头针针刺足运感区。两组患者均接受每日1次的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并评价针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聚焦针刺对比/联合康复物理疗法的效能差异。方法:本研究病人来源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病房,纳入时间为2020.3~2021.1,共纳入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1组、对照2组各20例。三组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试验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予“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康复,对照2组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病房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遵循本次研究的标准严格纳入60例符合要求的受试者,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头皮针进行治疗,每日一次,6天的连续治疗后休息1天,14天为一疗程,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不孕症患者AMH水平、中医证型、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及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等数据,研究不孕症患者AMH水平与中医证型及子宫内膜状态等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究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为临床上运用AMH水平判定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状态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并探索不同AMH水平不孕症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