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文学中,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不尽相同,乃至云泥有别。早期由于交通不便,大多数本土美国人并未前往中国一探究竟,而是依据有中国生活经历的传教士转述中国形象,包括中国的人、事、物等。这些转述的话语变成文字则成为了游记、散文、小说等书面形式,读者通过其中文字则可以窥见美国作家视角下的中国形象。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本土作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并在作品中描绘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其中,有些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大众传媒等方式了解中国,还有另外一些作家则有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或是为了探寻中国文化亲自前往中国,再落实为文字,刻画出他们眼里的中国。由于题材和篇幅原因,本文选择有过长期中国生活经历的三位美国本土作家:赛珍珠、比尔·波特和彼得·海斯勒及其代表作进行研究。理论则选用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框架,探究三位作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绪论部分,作者首先阐述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梳理其发展历程,并对其中适用的三个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套话、综合研究、投射性;第二,作者在文献综述中分析了形象学与本文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情况;第三,作者阐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重要性。在本文的第一章至第三章,作者分别在每一章中探究赛珍珠、比尔·波特和彼得·海斯勒与中国的渊源、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和这些形象与该时期前后对比所产生的形象变化。在结论部分,作者从形象变化与套话、投射性和反思与策略三个方面得出结论,为论文结尾。本文旨在对形象学的研究及应用添砖加瓦,同时对其现实意义的反思与实践有所裨益。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对赛珍珠、比尔·波特和彼得·海斯勒作品中中国形象的研究,一方面,根据形象学的投射性,有助于美国读者从中反观美国;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中国读者对美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化的认识,从而有利于中国人民以他国视角为镜,思考过去,决策当下,并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