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种资源耐冷性鉴定及水稻逆境反应基因OsNADPH1的克隆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良环境(如低温、高温、干旱、盐渍等)作用于植物,将会引起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的生理代谢反应,表现为代谢和生长的可逆性抑制,严重时甚至引起不可逆伤害,导致整个植株死亡。各种胁迫中,干旱、冷害、盐碱对植物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也严重威胁到水稻的生产和产量。因此,水稻抗逆性的研究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本论文对900多份稻种资源进行耐冷性鉴定,通过严格的温度控制,筛选出部分抗寒材料,并对其中表现良好的一个品种(丽江新团黑谷)分别进行低温和干旱处理,克隆了一个逆境反应基因OsNADPH1,分析了其在低温和干旱逆境下的表达,并初步探讨了它的可能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1、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芽期耐冷性与苗期、孕穗期和成熟期耐冷性有一定的正相关,通过鉴定芽期耐冷性可大致预测该品种苗期与开花期等的耐冷性情况。采用温度梯度筛选法对957份国家种质资源库提供的地方稻种资源进行了芽期耐冷性鉴定。结果为:筛选出发芽率达到1级标准的材料212份,有不同程度绿芽率的材料153份,发芽率和绿芽率都稳定的材料31份。低温梯度发芽处理后,将筛选出的31份幼芽置于光照的室温下生长,全部能正常生长并且长势良好。低温下,缺绿是不耐冷品种的最初表现,缺绿的幼芽即使温度恢复正常,也不能恢复正常的光合作用,轻者引起幼苗生长迟钝,重者导致枯萎和死苗。因此,通过对绿芽率的筛选可以找到能保持光合作用良好的稻芽,不必再对低温处理后正常生长时的死苗率进行计算,简化了筛选过程并能节约成本。 2、采用荧光差显(Fluorescent Differential Display,FDD)技术,比较分析了低温和干旱处理与未处理的水稻叶片及根中的mRNA表达,并利用H.A.Yellow-PAGE(含0.1%H.A.Yellow)再分离与大矩阵(macroarray)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一个与拟南芥NADPH氧化还原酶高度相似(96%)的差异片段。克隆所得的cDNA全长为1423 bp,编码一个具有345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被推测可能是1个NADPH氧化还原酶基因,我们将该基因暂命名为OsNADPH1(已登载在DDBJ,EMBL和GeneBank,登录号为AB246888)。通过氨基酸比对和功能域分析,推测该基因的翻译产物可能具有NADPH氧化还原酶的功能。NADPH氧
其他文献
转录因子在信号的传递、相关功能基因的表达及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ERF转录因子通过与GCC元件的互作参与抗病、抗逆等应答响应,DREB转录因子通过结合DRE/CRT元件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本试验利用基因枪介导技术将具有广谱抗病性的小麦ERF转录因子与小麦黄花叶病毒的复制酶基因导入小麦,获得具有综合抗病性的小麦新材料。同时,克隆抗逆相关的DREB转录因子,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抗逆性奠定基础。主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是小麦谷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60%),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麦的加工品质。编码LMW-GS的基因位于小麦第一同源群1A、1B和1D染色体短臂上,分别称为Glu-A3、Glu-B3和Glu-D3(统称Glu-3)。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受多基因控制,并且在染色体上与醇溶蛋白基因紧密连锁,在SDS-PAGE上又不易与醇溶蛋白区分,所以低分子量麦谷蛋白的研究存在着很大难度。本研究以四倍体
为探索赤霉素和多效唑对直播水稻产量及抗倒性的影响,以广两优558为材料,于2015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田,分别用赤霉素和多效唑对直播水稻进行处理,研究赤霉素和多效唑对直播
本文对大豆Q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检测应用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采用间接ELISA法对所得杂交瘤进行阳性筛选,通过13次亚克隆得到了分泌抗不同Q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6株。经鉴定
目的: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各种非生物胁迫,其中西北内陆地区尤以干旱最为严重。本实验旨在研究土壤干旱对大麦幼苗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根鞘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在禾谷类作物中基因组最小,且易于体外操作与分化等优点,因此被确定为禾谷类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
给煤机是燃料输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发电厂的正常运行.重视它的检修与故障处理时非常重要的.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是提高作物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及其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表现的相关性,可为强优组合筛选和优势预测提供参考。本研究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7个甘蓝型油菜亲本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检测,并对2个主要骨干不育系与不同亲本的杂交组合进行了主要田间性状表现和优势调查,进一步分析了亲本间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及相关性。主要结果是:1.甘蓝型油菜遗
本试验以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33B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在三个不同处理(处理1为大粒饱满的种子;处理2为大粒不饱满的种子;处理3为小粒饱满的种子。)下叶、铃系统的特征,旨在探明种子粒度对棉花不同生育时期主要器官生长与生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对“铃—叶系统”协调性的影响,为棉花生产上种子质量的评价与选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种子的大小不影响发芽率,但体积小的种子比体积大的种子萌动快;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