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族教化是指在宗族环境下对族内成员进行的各种具体或隐性的感化性教育。传统社会中,宗族教化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宗族弟子、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徽州宗族可谓宗族的典型代表,在近代社会动荡、国家权力向乡村基层社会不断渗透的社会背景下,徽州宗族通过改变自身来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篇文章主要侧重教育层面,文章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对近代国家权力渗透后,宗族教化中的新学范畴变化进行阐述,具体分为三个部分:宗族教化实施主体的变化、宗族教化方式的改变以及宗族教化内容的改变,以此分析近代政权下渗过程中的徽州宗族教化所发生改变,以揭示近代民族国家诉求背景下的乡村基层社会教育史。 论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教化的实施主体的变化。宗族是家庭血缘关系的扩大,徽州宗族结构、宗族教化实施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传统时期的教化实施主体有着法律体系之外至高的权力,但随着国家权力不断向基层渗透,宗族中教化实施主体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改变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教化方式的变化。传统时期的宗族教化方式主要通过办私塾、修族谱、建祠堂、定族规等方式来实现,晚清民国之后,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涌入、士人积极创办新式学堂,传统私塾、祠堂以及族规家法逐渐被各种新式学校、新的教育规章、国家法律条文所取代。 论文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徽州宗族教化内容的改变。传统徽州主要通过族规家法的制定、儒家伦理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族内成员的监管,但随着近代宗族势力的衰退,传统宣传封建伦理的教化内容,逐步被以新式学科教材所彰显的民族国家主题所取代,族规家法的惩戒和约束作用开始变小,宗族社会风气亦发生着变化。 近代徽州宗族教化的变迁,是近代宗族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教育史的一个“底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