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遏制全球变暖的议题受到全世界持续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建议下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完成各自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第一大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此,绿色低碳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意义大大增强,作为技术创新重要路径的研发投资也成为了碳排放权交易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本文利用中国于2013年正式上线的地区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了碳排放权交易对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在借鉴环境规制理论对碳排放权交易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机制进行数理模型分析后,本文基于A股上市公司2011年-2018年的财务数据及碳排放权交易数据,对试点给碳排放配额管控企业研发投资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为配额管控名单中的“处理组”上市公司匹配了被配额管控概率接近但实际未配额管控的“对照组”上市公司;其次,使用这两组上市公司合成的样本,对不考虑碳价的离散型双重差分模型和考虑碳价的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这两种模型进行了回归。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非控排企业,控排企业的研发投资水平在进行配额管控后有显著提高,并随着碳交易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增加的研发投资可能不全是环保技术投资,也会包含相当大比例的非环保技术投资。企业研发投资对于碳交易价格的反应程度,可能包含企业对未来碳价预期而做的提前准备。基于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本文认为在尽量降低对宏观经济短期冲击的前提下,可以从提高碳价水平及碳价传导效果的角度出发进行制度改进。因此,结合地区及国外试点经验,本文提出了三条政策建议:提高配额拍卖比重、提升碳交易市场活跃度、加强碳交易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