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在我国,特别是河南林县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胃癌。大量研究表明,林县环境中常见的亚硝胺类化合物是其主要病因之一。我室曾用甲基苄基亚硝胺(NMBzA)成功地诱发胎儿食管上皮癌,但对其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用Southern blot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基因转染、PCR分析等方法,对NMBzA体外诱导的胎儿食管上皮(HFE)组织DNA进行检测,观察各种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改变,研究亚硝胺诱导的食管癌发生机制。结果如下: 1.NMBzA诱导24小时的HFE中即有EGFr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表明NMBzA激活了EGFr基因。EGFr基因的激活可能是食管上皮癌变的启动性变化。 2.在NMBzA诱导1周和3周的HFE中,分别发现c—myc和INT—2基因的扩增,表明这两种基因的激活对食管癌的发生可能是一种促进性改变,其作用可能与启动细胞的增殖有关。在NMBzA诱导1—3周的HFE中发现的局部乳头状增生为这一观点提供了组织学依据。 3.在NMBzA诱导24小时、1周和3周的HFE中均未发现Rb和p53基因的丢失,但NMBzA诱导的胎儿食管上皮癌中发现Rb基因的完全丢失及p53基因的部分丢失和高表达,表明Rb和p53等抗癌基因的失活在NMBzA诱导的食管癌发生中可能是一种较晚期的变化,推测对食管上皮恶性状态的最后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4.随着NMBzA诱导时间的延长,H—ras基因逐渐丢失。诱导3周时。杂交信号减半,提示等位基因丢失的存在;NMBzA诱发的食管癌中,H—ras基因完全丢失。结合其它有关资料,我们认为H—ras基因可能象p53基因一样,正常情况下表现为抗癌基因的功能,只有当其发生突变或其它形式的激活时,才表现为起“显性的(dominant)”癌基因的作用。 5.NMBzA诱导24小时的HFE DNA能转化正常的Rat—1细胞,转化细胞中有H—ras基因的存在,表明H—ras基因的激活可能也是一种启动性变化。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分析未发现DNA加成物O6—MedG和H—ras基因第12密码子的点突变,提示H—ras基因的激活可能并不涉及动物试验中常见的12密码子的点突变。 6.我们将NMBzA体外诱导3周的HFE组织接种至裸鼠体内,继续观察5个月未发现接种处有肿瘤形成,病理切片亦未找到恶性细胞。提示仅有EGFr、c—myc或INT—2等少数几种癌基因的改变尚不足以导致食管完全恶性状态的形成,食管癌的最后形成可能还需p53和Rb等抗癌基因的丢失和失活。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涉及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的多步骤发展过程。以前的研究资料表明,食管癌组织中既有EGFr、c—myc和INT—2等癌基因的扩增和高表达,又有Rb和p53等抗癌基因的丢失和突变。我们在NMBzA诱导的胎儿食管癌发生中亦发现这些基因的改变,与在原发性食管癌标本中的发现基本吻合,进一步阐明了亚硝胺与食管癌的关系,为食管癌病因及其癌变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此外,由于我们的结果来自同一诱导组织和标本,因而,更能说明食管癌的发生是多个癌基因激活和抗癌基因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