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诱发电位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9月~2016年12月连续出院的59例在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接受经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患者,对调查的所有患者均采用了术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诱发电位联合监测脑血流变化;将术中TCD的监测预设为“金标准”,根据统计学需要,设置不同的监测时间点,记录两种监测方法的监测值。通过绘制四格表,计算诱发电位监测脑灌注不足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将诱发电位的监测数值与TCD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前者在颈动脉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准确性;另外,通过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术中灌注不足的最佳诱发电位监测阈值。结果:1、诱发电位监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准确性;59例患者,CEA术中阻断颈动脉后,10例达到TCD监测下的分流标准,根据术中情况,手术医生对其中4例患者进行了术中颈总-颈内动脉转流;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0%,91.84%,60.00%,91.84%,诊断符合率为86.44%,Kapppa值为0.518;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幅度与“金标准”监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r=0.707(P<0.001);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0%,93.88%,70.00%,93.88%,诊断符合率为89.83%,Kappa值为0.639;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与“金标准”监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98(P<0.001);ROC曲线显示,颈动脉阻断后体感诱发电位波幅下降幅度监测值较基线下降51.0%能够较好的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89.8%,曲线下面积为0.918(95%CI 0.846~0.990),P<0.001;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延长>9.8%能较好的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92.9%,曲线下面积为0.941(95%CI 0.878~0.995)P<0.001。2、运动诱发电位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0.00%%,97.96%,75.00%,87.27%,诊断符合率为86.44%,Kappa值为0.361;运动诱发电位与“金标准”监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72(P<0.001);3、本组病例的预后情况:术后患者清醒后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均未发生术中缺血性脑损伤。结论:诱发电位可以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连续、实时的进行脑血流监测,能较好的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可以和TCD等监测手段共同使用,或单独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血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