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冀中农民物质生活状况研究——以清苑县4村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质生活,是关乎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考察一定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可以从另一角度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当时社会运行状况,观察其发展的趋势。 位于冀中平原东部的清苑县,地处京津要冲,曾被著名社会学家陈翰笙先生誉为“中国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村经济变化得最快的地方”。 本文利用保定档案馆保存的关于清苑县农村实地调查文献资料,试对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消费状况做动态考察。本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一般状况。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农民的住房以土屋为主,卫生状况极差。饮食方面,口粮以粗粮、杂粮为主,外加拌野菜,肉类和食油消费较少,副食品、调味品消费甚微。衣着和日常用品方面,衣服多用家织粗布制成,被褥使用甚少,灯油、煤炭使用量甚微,烟、酒消费数量极小。 农民居住条件差、饮食结构单一、衣着简朴、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很少,是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状况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清苑县农民日常生活收支状况及生活水平分析。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收支包括饮食、衣着、燃料、杂项等收支,通过对这几种指标量化和比较分析,清苑县农民的收支状况主要表现为:1930~1936年年均收入变化不大,甚至略有下降,而生活用品支出略有增加。 根据恩格尔定理规定的标准,通过食品支出占生活支出比重分析可知,清苑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属于绝对贫困型。概言之,清苑县大多数农民年收入低微,有限的收入注定了普通农民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消费。 第三部分,影响农民物质生活诸要素考察。生产力水平停滞不前。租佃剥削、雇佣剥削、高利贷盘剥、兵匪之患沉重等,这些人为因素窒息农村社会生产力;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其自然因素。这些因素交互作用,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0世纪30年代的清苑县农民物质生活状况是冀中地区农民生活的集中体现、也与整个华北相差无几。研究表明,农民的物质生活状况不仅与农业生产力水平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而且社会环境优劣、自然条件好坏,也与农民物质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物质生活也只能如此,不可能得到大的改善。由此可知:改善、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发展,更需要政治清明、社会和谐。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认真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民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史学界存在着三股力量:社会所、“食货派”和马克思主义派。此三股力量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范式构成了民国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基本面相。  中国现代经济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结合当下中国农村现实,考察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当今农村现代化推进的借鉴意义,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是对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发现的汉代图像中的一种题材--有翼图像的探讨。这种图像的特征,是在兽类动物(现实的和非现实的)的身上加了翼,即通常所说的“翼兽”;另外,考虑到
学位
11月6日,由河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民进河北省委员会、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共同推出的河北省书法教育大型公益活动“烛光计划”在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兰亭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竞相展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制。西方军事强国对当代陆军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思考后,试图建立一
契约文书是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是官修“正史”之外珍贵的“民间正史”。江西省博物馆馆藏契约文书依据馆藏文物“一物一号”的登录原则进行统计,共1442件(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