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独秀作为新文学运动的首倡者之一,其推动作用以及对后来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文化乃至整个当代中国思想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走过的人生道路,以及命运遭际直接决定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观念内涵以及演变的历程。作为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一生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思想观念直接决定了他与新文学运动的关系以及对新文学运动的影响。1920年以前的陈独秀,由于受到西方启蒙主义以及梁启超小说革命的影响,特别看重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特征。1920至1928年间,作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最早觉悟的一代,他汇集了两个时代的智慧与思想,对前一时期做出了重大超越,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的改良派转向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派。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与更新中,随着1928年陈独秀正式脱离党内活动,他在思想上转向了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时期。陈独秀生活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科考制度以及他的人生阅历都决定了他的文学观念和社会理想不会甘于平庸,也为他发动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新青年》的创刊作为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思想与文学革命主张的结果。以此为阵地,陈独秀在发动青年一代反抗旧制度、旧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对辛亥革命后的反动倒退政治进行了文化和伦理的批判。通过倡导白话文运动,对世界先进文学艺术进行了大力的宣传.对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主要是:坚决与传统的封建主义文学决裂,开创新的、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学;扫荡文坛陈规陋习,冲荡一切腐朽保守势力,为新文学开拓道路;坚持白话在新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指出文学革命中的古今之争、新旧之争乃是事关民族存亡、历史进退的原则问题。尽管这种决绝的态度看似矫枉过正和简单化,却是最为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基于民主主义立场,他还提出了大众文学观;在小说理论中,他更看重通俗的、大众的无功利艺术,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关于新的语文,陈独秀提出了科学的方略,如“文求近于语,语求近于文,”进而得到“文言一致”的思想。在美学观念上,陈独秀提倡感情冲动、利导本能、注意美术音乐、了解生活活动的本源,使知识和本能相并发达,以求“人间性完全发达”。另外本文还通过从他历来发表的文章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从他的同时代人的论述与评价中,真实地反映他在文学革命运动中起到的作用和占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