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尿液百草枯浓度转阴时间在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从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4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服毒量、服毒至就诊时间、服毒至灌流时间、初次血生化及血气结果、肝功能最大值(ALTmax)、血肌酐最大值(Crmax)、PH最低值(PHmin)、动脉血氧分压最低值(PO2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最低值(PCO2min)、动脉血乳酸最大值(Lacmax)、血清淀粉酶最大值(AMSmax)、血清脂肪酶最大值(LPSmax)、尿素氮最大值(BUNmax)、白细胞计数最大值(WBCmax)、尿百草枯(paraquat,PQ)浓度转阴时间(患者尿百草枯浓度≤1ug/ml表示阴性)等指标,对全部入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在28天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研究以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之一位数,四分之三位数)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相关性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应用ROC曲线下面积分析预后评价,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49例入选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有26例(53.1%)死亡,23例(46.9%)存活;两组患者的尿百草枯浓度(生存组9.9135±14.597 mmol/L、死亡组57.723±48.278 mmol/L)、尿百草枯浓度转阴时间、灌流次数、服药到就诊时间(生存组2.30±1.550h、死亡组1.5±1.030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最低值(PCO2min)(生存组37.48±6.529 mm/Hg、死亡组27.58±3.535 mm/Hg)、动脉血乳酸最大值(Lacmax)(生存组2.239±0.989 mmol/L、死亡组4.919±2.602mmol/L)、肝功能最大值(ALTmax)(生存组53.04±98.696 mmol/L、死亡组247.52±252.510 mmol/L)、血肌酐最大值(Crmax)(生存组139.09±139.929mmol/L、死亡组255.77±141.57 mmol/L)、尿素氮最大值(BUNmax)(生存组10.290±6.792 mmol/L、死亡组18.944±8.892 mmol/L)、白细胞计数最大值(WBCmax)(生存组13.654±4.247、死亡组22.901±9.443)、血清淀粉酶最大值(AMSmax)(生存组122.96±378.336 mmol/L、死亡组388.23±378.336mmol/L)、血清脂肪酶最大值(LPSmax)(生存组184.30±209.515mmol/L、死亡组946.92±1264.67mmol/L)、初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ad)(生存组37.35±5.399 mm/Hg、死亡组33.58±13.874 mm/Hg)、初始动脉血乳酸值(LACad)(生存组1.713±0.965 mmol/L、死亡组1.713±0.965 mmol/L)、肺CT(以无毛玻璃影,一侧为毛玻璃影,两侧为毛玻璃影,分别以0、0.5、1表示它的严重程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服药到灌流时间、PH最低值(PHmin)、初始肝功(ALTad)、初始血肌酐(Crad)、初始尿素氮(BUNad)、初始白细胞计数(WBCad)、初始血清淀粉酶(AMSad)、初始血清脂肪酶(LPSad)、初始血清PH(PHad)、初始动脉血氧分压(PO2ad)以及年龄、性别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百草枯(paraquat,PQ)浓度、尿百草枯(paraquat,PQ)浓度转阴时间、动脉血乳酸最大值(Lacmax)是死亡组独立危险因素;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PQ浓度转阴时间与PO2min明显负相关,而与最差肾功(Crmax)和最差肝功(ALTmax)具有明显正相关;尿百草枯(paraquat,PQ)浓度转阴时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截断值为8.5h,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962、0.826、0.788;初始尿百草枯(paraquat,PQ)浓度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截断值为18.275μg/ml、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分别为0.923、0.783、0.706;结论:尿百草枯浓度转阴时间可以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做出较为可靠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