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尽管革命形势严峻,但无论是共产党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停滞。在国统区发行的《中苏文化》作为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和“国统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①通过对列宁思想大量系统地刊载和介绍,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观察列宁思想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入到一个特殊的阶段。尽管革命形势严峻,但无论是共产党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停滞。在国统区发行的《中苏文化》作为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和“国统区宣传马列主义的阵地,”①通过对列宁思想大量系统地刊载和介绍,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列宁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观察列宁思想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本文以列宁思想为研究对象,以《中苏文化》为分析载体,对《中苏文化》中列宁思想的传播进行了系统的量化和质化分析。
在中苏外交恢复、社会主义的苏联迅速发展和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列主义强烈需求的大背景下,《中苏文化》作为致力于“沟通中苏文化,促进中苏邦交”的报刊应运而生,其中包含有很多介绍传播列宁思想的文章。本文通过对《中苏文化》中刊载列宁思想文章的刊载数量、刊载类型、刊载主题和词频的量化分析后,对所传播的列宁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进行了质化分析。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生平经历介绍、原著文章翻译、照片形象展示、重要人物评价、诗歌散文赏析,这些传播方式将理论思想与成功实践相结合,并结合了特殊的抗战环境和重要的纪念日,传播涉及面丰富。《中苏文化》对列宁思想的传播不仅增进了国统区民众对列宁思想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中国民众对苏联革命和国家建设发展道路的了解,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方向,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党内监督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从中共五大决定在中央层面设立监察委员会到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设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国共产党在完善党内监督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然而,学术界对党内监督问题的研究大都聚焦在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后的历史时期,有关1921-1927年间党内监督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时刻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互联网所产生的冲击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围,蔓延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便捷高效的网络沟通方式使互联网成为了“民声集散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利用网络密切联系群众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 本文围绕“网络党群沟通机制建构”这一核心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深刻内涵和生成机制是什么?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这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运用政治学、传播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寻提升新时代社
树立青年榜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引导青年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新使命,对青年榜样作用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年榜样的作用发挥面临着一些冲击与挑战,如何优化其作用发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在青年榜样的形象特征与事迹类型层面,建立1997-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资料库,描述历届获奖者的时空分布、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全球治理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的世界变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着眼,提出坚定捍卫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主张。特别是在如何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方面,他将协商民主的思想推广到对全球治理的思考,阐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明确提出了“协商对话”应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方法。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以发现,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全球治理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顺应世界各国同舟并济发展的现实背景,中国适时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提出以来经过了从理念构想到话语沟通,从理念传播到行动构建的发展过程,为促进世界长期和平稳定局势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本文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主题,从“思想、话语、行动”三个维度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过程、现实困境,从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党和政府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面临供需失衡困境,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金华市农村文化礼堂项目的实地调研,在该项目对解决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的影响及作用等方面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初步结论。 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和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同时参考借鉴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指南,通过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资源枯竭型乡村在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因为曾占有资源禀赋的优势,发展领先,有些甚至一度成为富裕乡村。但随着资源的耗尽,资源供给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渐次突显,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资源枯竭型乡村逐渐衰落。资源枯竭型乡村具有典型性,对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早在汉唐盛世时,中国就曾以灿烂的文化和先进的制度吸引着周边国家前来学习。然而,西方国家自新航路开辟以后开始迅猛发展,中国却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落后。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一国拥有良好国家形象的前提,但近代中国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综合国力逐渐下降,中国的国际形象也不断“被矮化”,由远近闻名的“礼仪之邦”变成了受人诟病的“东亚病夫”。然而,这一切随着1949年
男女平等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男女平等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并被写入宪法。然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男女平等。现实生活中,女性在参政议政、就业、受教育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遭遇种种不公平甚至歧视性的待遇。人们对于男女平等只是口号上重视,内心却是漠视的。男女平等在实践中和文本中的差距不禁让我们反思:当今中国,男女平等的现状究竟如何?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