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毒作用机制 方法: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和MTT方法研究乌头碱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点对心肌细胞的影响;用H.E染色法、电子显微镜观察乌头碱最大毒性剂量及临界作用时间点对心肌细胞形态学的损伤;用细胞酶学方法、流式细胞仪、比浊法观察乌头碱对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稳定性、细胞内环境、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从而揭示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毒性损伤的机制。 结果: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毒最大毒性剂量是3%,其临界作用时间点为30s、1m、30m。乌头碱作用细胞后,细胞连接减少,细胞间空隙增大,细胞膜不完整、膜凸起消失;线粒体肿胀溶解,溶酶体肿胀溶解,肌丝断裂溶解,胞浆出现大量的空泡;核红染,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消失;乌头碱作用的时间越长,其损伤越严重。细胞介质中LDH活力增高和MDA含量增高,ACP活力增高:Na+-K+ATP的活力、[K+]和[Mg2+]降低,[Na+]和[Ca2+]浓度升高;SDH活力降低,糖原的含量降低;cAMP/cGMP值升高;细胞G2+M、S的比值降低。 结论: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核染色质、线粒体、溶酶体、肌丝、细胞膜及细胞连接都有直接的损害;乌头碱导致心肌细胞生物膜功能的损伤、能量代谢障碍、核酸的损伤、细胞增殖抑制;乌头碱对心肌细胞毒作用机制可能为:乌头碱抑制心肌细胞Na+-K+ATP活性,导致细胞内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引起细胞的兴奋性升高和细胞内Ca2+超载,导致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