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行政主体的外部行政责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1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行政主体肩负着保护公众生活和生态环境的重任,为督促其充分而积极的行使环境管理职权,需要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责任追究。环境行政主体的外部行政责任即环境行政主体因为违反环境行政法律规定而对行政相对人所承担的行政责任。由于我国环境立法受到环境行政的干预,环保法律法规多是从环境行政主体的角度立法,为相对人设定义务、责任,却缺乏对环境行政主体自身权力行使的约束与监督。现行立法的严重缺失,导致了近年来环境行政违法特别是环境行政不作为现象非常普遍。由于环境行政主体代表国家行使着环境保护的职权,有效监督环境行政主体,确保其依法行政对于我国实现依法治国、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对环境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形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责任追究机制提出完善的建议,为加强我国环境行政主体的外部行政责任的追究贡献绵薄之力。本文从研究环境行政主体行使行政管理权和承担行政责任的理论依据,介绍了目前我国环境行政主体的外部行政责任基本情况,分析了环境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责任追究机制。结合国外环境行政主体的外部行政责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不作为、抽象行政行为违法缺乏相应的责任规定、现行国家赔偿制度本身存在的缺失以及由于追究机制不完善导致相对人的受损权益得不到充分救济,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澄清了环境行政责任的内部责任与外部责任的区别,指出外部行政责任才是环境行政主体承担的实质责任。在分析环境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违法行为、责任能力、危害后果及因果关系,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等也应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并应承担对相对人的赔偿责任,这对进一步完善环境行政管理极其重要。针对环境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责任的具体形式,本文重点探讨了行政赔偿问题,分析了现行《国家赔偿法》的不足之处,特别是通过对日本国家赔偿法发展变革的对比分析,笔者提出,应扩大国家在环境赔偿上的责任范围、加大对环境行政不作为赔偿的重视力度。最后,本文探讨了环境行政主体外部行政责任的追究机制,包括权力机关追究机制、行政追究机制、司法追究机制,比较了各种追究机制的特点和不足,指出司法追究机制才是对行政行为最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要真正发挥司法追究机制的作用,必须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本文从原告资格和诉讼费用负担两个角度对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环境行政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对环境保护的职权,有效监督环境行政主体的合法行政则是对环境保护最有力的措施。而有效的监督必须建立对其苛以相应责任的基础上。没有苛以责任的义务就不是义务,对环境行政主体只赋予行政管理权力而不规定相应责任,只会导致行政主体滥用行政权力或不履行法定职责,从而无法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此,对环境行政主体赋予管理权力的同时,必须规定相应的责任,以确保其合法、合理行政,做到及时、有效、充分的履行环境行政职权。
其他文献
经过了近一百年的发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各个领域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分析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小型化势在必行,新颖的小型化光路设计才能满足仪器的需要。本课题
融资融券交易广泛地存在于世界范围内,但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取得合法地位。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修改后的《证券法》将其地位合法化之后,2006年7月2日,中国证监会出台了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加大,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WTO等机遇,房地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然而房地产是风险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企业激励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
近年来,我国的银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兴股份制银行蓬勃发展,建行、中行、工行先后股改上市,农行的改制也在稳步推进中。但是由于我国的一些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
中国近代的政治思潮是伴随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出现的,为了国家的救亡图存,以梁启超为首的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碰撞进行着中国式的独特解读。因其流质易变的个性以及忧
一、在农村中学开展韵律操的必要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教育上,特别是农村的教育。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条件在不断的改善与提高,但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较落
为积极应对我国大豆在国际领域的战略发展需求,农业农村部从生产政策角度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其中直接提出大豆振兴计划的主要有两次,且均把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纳入其中。
加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保证档案安全的重要策略,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发挥档案作用的重要手段。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相应的
只有真正探索到犯罪人想从犯罪行为中得到什么时,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的本质。对犯罪动机与犯罪性人格的研究正是这一探索努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犯罪动机是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标志着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调整将进入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