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凝胶是有机溶剂或水被某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凝胶化后形成的具有粘弹性的半固态体系。这类体系是一类超分子结构,在药物载体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Span 60、单硬脂酸甘油酯(GMS)、三棕榈酸甘油酯(GTP)在十四酸异丙酯(IPM)中形成的分子凝胶。实验结果表明:Span 60 在IPM 中自组装成由棒状小微管相互联结的三维网络结构,GMS 在IPM 中形成由小微球相互缠结的三维网络结构,在它们的管状或球状结构中可以包裹水溶性药物。而GTP 在IPM 中形成片状的三维网络结构。通过对凝胶体系剪切粘度的测定表明:对于Span 60 和GMS 形成的分子凝胶,其剪切粘度随剪切时间的增长而减小,放置一段时间后其粘度又恢复,表明Span 60和GMS 形成的IPM 分子凝胶具有一定的流变性和触变性,这种流变学的特性有利于其作为透皮制剂使用时的涂抹。添加Tween 20 可大大提高凝胶体系的粘度,增加凝胶因子的浓度也可大大提高凝胶体系的粘度。而对于GTP 形成的IPM 分子凝胶,随着剪切时间的增长,其粘度变化很小,说明它的触变性较弱。载药(以雷公藤甲素为模型药物)微乳分子凝胶的释药速率稳定,呈零级动力学释放,其单位面积透皮释放速率(J= 19.26ng·cm-2·h-1)是其软膏透皮速率的2.92 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niosome)无论是结构还是用途都与脂质体相似。本文采用旋转蒸发-超声分散法制备了niosome,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结果表明,本文所制得的空白niosome 的粒径比较小,都处于500nm 以下,且分布均匀,大部分的多分散指数位于0.2-0.3 之间。niosome 的表面电位(Zeta 电位)的绝对值大多数在30 以上,说明体系稳定性好。在制备niosome 的水化过程中添加Tween 20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随着Tween 20 量的增加GMS niosome 的粒径逐渐减小,稳定性先增加后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