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产是指妊娠满28足周至不满37足周之间(196-258日)终止者。由于孕周不足、低出生体重等导致很多的围生儿死亡。据报导围生儿死亡与患病中的75%与早产有关。早产的发生率约为5%-15%。美国大数量的统计为10%左右,我国尚无大数量的早产发生率报道。 近年随着现代新生儿抢救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死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早产仍有上升趋势。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学者研究显示,早产发生率近年来上升了29%,其中由于双胎因素增加占40%,三胎因素增加占40%。尤其是助孕技术的开展,多胎发生率明显上升,导致早产增多。另外,因母婴因素选择性剖宫产的增加,也是造成近年早产率上升的原因。 目前,早产的高危因素可归结为早产史、胎儿畸形、不良妊娠史、孕妇年龄偏高以及社会因素等。早产的发病因素与吸烟、离异、分居、独身等有关,其发生率与孕妇年龄呈正比,与孕妇收入和教育呈反比。美国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孕周超过23周,在宫内每延长1周,早产儿存活率增加6%-9%,27-28周后增加至9%,至33周后可达95%。 早产儿由于发育不成熟,易合并各种并发症,包括心室内出血、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结肠小肠炎、脓毒血症、动脉导管未闭等。胎龄和体重越小其发病率和死亡率<WP=46>愈高。长远看有25%将留有神经或智力方面的缺陷,如脑瘫、癫痫等。随近年新生儿抢救及护理技术的提高,早产儿死亡率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早产仍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认识早产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以便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为了探讨发生早产的因素和对母儿的影响及防治,本文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3年10月分娩的早产者120例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年龄组28周-32周,32+1周-37周做比较。根据早产妇的年龄、初经产妇、人工流产史选取基本与之相匹配的同期足月分娩1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胎膜早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臀位、双胎、胎盘因素占据早产病因前五位。同期分娩总数1435例,早产120例,早产率为8.36%。早产组新生儿死亡10例,病死率7.75%。对照组新生儿死亡1例,病死率0.81%,足月分娩与早产分娩的新生儿病死率差别显著(P<0.01)。在NRDS发生率上差别显著(P<0.01)。早产组及足月组对母亲在剖宫产、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方面影响无显著差别。本资料28周-34周NRDS的发生率为55.88%,低体重儿率为94.44%,新生儿病死率20.59%,34+1周-37周NRDS发生率为8.60%、低体重儿率为68.82%,新生儿病死率为3.16%。同期足月分娩NRDS发生率为5.69%,新生儿病死率0.81%,低体重儿率为21.95%。即不同孕龄的新生儿在NRDS、低体重、死亡率方面均存在差异性。表明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新生儿NRDS发生率和病死率越高。结论:早产与多种因素有关,早产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胎<WP=47>龄越小、新生儿体重越低,则病死率越高;早产分娩对母亲剖宫产、阴道助产、自然分娩、产后出血方面无显著影响(P>0.05)。加强早产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