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原体,原称类菌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存在于植物韧皮部筛管细胞中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寄主范围广,对许多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对海南的植原体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从分子水平鉴定了16种植原体病害的病原,明确了他们的分类地位,对海南全省植原体病害的多样性有了全面的掌握,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槟榔黄化病,建立起了一套快速、灵敏、准确、实用的病原检测方法,对该病害的流行和防治起到监控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首次对海南岛内植原体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利用植原体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和R16F2n/ R16R2对采集自海南岛内18个市县的疑似植原体感染的61个样品进行了检测,从50株植物样品中检测到植原体的存在。通过Blast程序搜索、进化树构建及iPhyClassifier分析共鉴定出槟榔黄化、柱花草丛枝、柱花草黄化、花生丛枝、猪屎豆丛枝、长春花小叶、长春花变叶、长春花黄化、刺芫荽丛枝、假臭草丛枝、木豆丛枝、卵叶山蚂蝗丛枝、野茼蒿变叶、银胶菊丛枝病、竹丛枝和苦楝丛枝等16种植原体病害,在分类上分别属于16SrI-B亚组、16SrI-B**亚组16SrⅠ-G亚组、16SrⅠ-S亚组、16SrII-A亚组、16Sr II-A**亚组、16Sr II-M亚组和16Sr V-H亚组成员,其中16SrⅠ-G亚组、16SrⅠ-S亚组、16Sr II-M亚组和16Sr V-H亚组是以新的亚组形式提出的,丰富了植原体病害的多样性。(2)鉴定出的16种植原体病害,广泛分布于海南省境内的18个市县,其中以花生丛枝组(16Sr II)和翠菊黄化组(16SrⅠ)为主流株系,榆树黄化组(16SrⅤ)呈零星发生,16Sr II植原体在检测的豆科和菊科植物上都有发生。(3)对海南岛内槟榔黄化病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目前槟榔黄化病在海南屯昌、定安、琼海、万宁、陵水、保亭、三亚等市县已有严重发生,全省染病槟榔面积已达4万亩以上,早期得病的槟榔园已全园摧毁,颗粒无收;重病园发病率甚至达到90%,减产78%-80%;部分槟榔园发病率在10%-30%之间。此病在海南正处于迅速扩展蔓延的阶段。(4)首次从分子水平确定了海南槟榔黄化病是由翠菊黄化组(16SrⅠ组)中的G亚组植原体引起的,暂时命名为在病原鉴定的基础上,根据植原体的16S rDNA保守区,设计了1组用于检测槟榔黄化病植原体的实时荧光PCR引物/TaqMan MGB探针,建立了槟榔黄化病植原体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体系。该方法对未展开的槟榔花苞组织及心叶(砍伐表现症状的病株取样)检出几率可以达到100%和80%;对疑似染病槟榔的第2、3、5片叶片(不砍伐表现症状的病株,只取部分叶片)的检出几率分别达到26.7%、46.7%和60.0%。为国内外首次报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nut yellow leaf,AYL),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