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林生产中,长期而广泛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在抑制病虫害种群数量的同时,不仅引起了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和病虫害的周期性爆发,也通过食物链的各级消费者进行富集和积累,抑制了有益生物的数量,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农药作为一类有毒的化学品,大量地使用所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日趋严重。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土壤质量的敏感性指标,当前已将其广泛用以评价农药等土壤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和生态安全性。本研究采用林间常量喷雾技术,在落叶松林中分别喷施百菌清与氰戊菊酯,运用气象色谱法研究2种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利用传统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检测技术,分析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评价百菌清、氰戊菊酯残留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1.在5-10月间,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数量变化具有差异,表层与上层(0~10cm)土壤中细菌数量为先增后减,下层(10-20cm)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表层真菌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表层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2.青霉属(Penicillium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sp.)、毛霉属(Aspergillus sp.)、木霉(Trichoderma sp.)、镰刀菌(Fusarium sp.)为土壤真菌的优势种。Geobacillus thermoglucosidasius (5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红串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泡囊短波单胞菌(Brevendimonas vesicular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红球菌属(Rhodococcus)、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为土壤细菌的优势种。3.落叶松林土壤的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pH值及有机质含量随时间变化不具规律性。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规律为8月>10月>5月>6月,上层(0~10cm)与下层(10~20cm)为8月>10月>6月>5月。10cm以上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匀度指数E和下层(10~20cm)土壤的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在表层最大、下层(10~20cm)最小,丰富度指数S为表层最大。4.百菌清喷施后末期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效应显著,并且在百菌清作用中期(4MAT)时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具有刺激作用。百菌清对阿城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细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而对放线菌为促进作用。喷施百菌清后,并没有提高群落的丰富度、物种优势度及均匀度;5.氰戊菊酯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对土壤真菌数量无明显的抑制作用;氰戊菊酯对群落的丰富度、物种优势度及均匀度的影响不具规律性,对水解氮含量和表层有机质的含量具有抑制作用,对表层的有效磷含量和下层(10-20cm)有机质的含量具有促进作用。速效钾、土壤pH值与真菌数量呈正相关性,而放线菌数量与有机质含量显著负相关。6.与农药喷施初期相比,百菌清喷施后的2、4及12个月时的残留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个月后降解速率最快,4个月后趋于平缓,12个月后是基本趋于稳定。氰戊菊酯的降解因土壤深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表层与下层(10~20cm)降解趋势基本一致,上层(0~10cm)土壤在2个月后残留最高、12个月后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