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推动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其学习过程包含着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两个主要环节,形成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学习模式,该过程对知识的转化有着一定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较快地参与实践。这些专业特点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过程丰富多元,该过程应得到充分的关注与重视。研究系统梳理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参与形式及考评方式,尝试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下,借助学习科学相关理论,并结合深度学习的理念,客观呈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学习过程。考察这一学习过程可以发现,记忆与理解维持着学习者的浅层学习,课程设置在此阶段较为重要,它主要影响学习者知识的输入;而在理解基础上的实践与应用引导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阶段。本文在分别考察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学习科学理论中促使深度学习发生的三个机制,即“知识的情境性、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以及学习者的元认知”,三者的结合反映出了实践、合作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实践在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与结构式访谈法进行了调查,作为对理论分析的验证与补充。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如下:从教学实践的基本情况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教学实践中多是独立授课,国内实习以汉语教学为主,海外实习更为综合,往往需要兼顾语言与文化教学、文化交流与推广等任务;从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关系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要优于应用情况,教学实践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巩固与查漏补缺的作用;从教学实践对职业发展影响来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被调查者的教学实践经历对职业发展的帮助度要大于实践前的知识学习。研究后续又对12位被调查者进行结构化访谈,弥补了问卷调查的一些不足,较为清晰地呈现了七类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的匹配情况,访谈结果也反映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研究基于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的结果,提出了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习过程的优化建议:建立产需平衡的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知识输入的数量与质量;通过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为知识的转化创设情境;积极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既要发挥教师等外部反馈机制的导向作用,又要增强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