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动态调度研究

来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淡水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渗透海水淡化(Seawater Reverse Osmosis,SWRO)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SWRO工程的制水成本较高,能耗巨大始终是制约其发展及应用的主要瓶颈。如何通过生产调度,合理制定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中各个机组的产水计划,以提高系统中各个设备的利用率,实现系统的节能降耗、有效降低制水的成本,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全流程过程,围绕系统的动态调度问题展开研究。首先,对SWRO全流程工艺进行分析,将全流程工艺划分为:絮凝沉淀环节、机械过滤环节、反渗透环节以及水的后处理环节等,并依据机理与辨识方法建立了每个环节的单元操作模型和经济模型;然后将全流程模型进行整合,建立起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全流程总费用模型。其次,针对过程参数的不确定性,在满足用户的用水量的需求下,以系统全流程制水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设计条件和运行条件为约束条件,以约束可行机会为鲁棒性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鲁棒调度问题模型。针对和声搜索算法过于依赖设置参数、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不足,结合自适应粒子群算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粒子群和声搜索(PHS)算法,然后分别用PHS算法和改进的遗传算法对调度问题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PHS算法在求解SWRO系统动态调度问题时,求解速度和优化解的质量都明显提高,求解结果有效降低了SWRO全流程的制水费用。然后,研究了SWRO系统的全流程在机组故障的情况下的动态完全重调度问题。提出了以制水成本和重调度偏离度为多目标的动态优化调度模型,在满足给定约束条件下,利用法线边界交叉(Normal Boundary Intersection,NBI)法和自适应粒子群和声搜索(PHS)算法寻求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areto最优解,并结合实际运行条件,找出问题的折中解。仿真结果表明,NBI-PHS算法可以有效地求解反渗透海水淡化重调度过程多目标动态优化问题,且获得的折中解兼顾了制水成本和偏离度指标。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工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建筑业安全事故最主要的直接原因。然而,追本溯源,项目前期的设计问题会催生诱发事故的不安全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工人的生理、心理状态,使工人
中外学者在以作品类型为标准,统计各类作品构成侵权判定的特征时,不同作品构成侵权的比率有明显不同,其中文字作品或文学作品构成侵权的比率要低于其他作品。这一特征表明作
由于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在水能资源较为丰富的西南地区修建了大批水电站。西南地区地震频发且烈度较高,混凝土重力坝一旦遭遇震害就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因此为了确保混凝土重力坝的抗震安全性,开展大坝混凝土损伤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混凝土重力坝作为研究对象,对坝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混凝土的疲劳损伤特性进行了大量的数值模拟。揭示了坝体混凝土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分布规律,本文主要做
随着地铁在各大中型城市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城市运输的中坚力量。而这对城市的交通管理,地铁调度,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城市的公共安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地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控制系统多为非线性系统,且规模和复杂程度逐渐增加,进而对控制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非线性系统的模型通常较复杂,传统控制理论已经很难满足
结合力信息和机器学习算法对书法机器人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书法风格,并为机器人在其他复杂任务中的提供较高的参考意义。当前书法机器人的应用以示教为主,为了提高机器
为研究城郊弃土松散堆积体在降雨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并预测松散堆积体的水土流失情况。本文以北京市沙阳路弃土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现场调查,并测定其物理力学性质;
18世纪以来,技术系统持续进化并改造人类社会的巨大能力与过程令世人称道,为什么技术会持续进化,它又是如何进化的?文章对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持续进化的原因、过程和可能达到
聚酯材料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医药、电子工业、建筑材料、汽车工业、生态农业、环保等领域。含二硒醚结构的聚酯材料不仅具有聚酯材料的一般性能,而且由于引入二硒键,赋予聚酯材料一些特定的功能,例如:对光、射线、还原、氧化等刺激表现出多重响应性能力。近年来,含二硒醚聚酯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自愈合材料、光电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得到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合成含硒聚合物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含硒单体的自由基聚
迄今为止,关于汉语羡余否定句式的研究大多基于构式语法层面或修辞层面,鲜少基于语用推理视角对语言在线加工进行实证研究。那么,“不要太A”作为典型羡余否定句式之一,在大脑中如何进行在线加工?该句式的加工机制在单一语用条件下(A为褒义形容词)及多语用条件下(A为贬义形容词)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探讨汉语母语者加工羡余否定句式的脑神经机制。以“不要太A”句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