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瘢痕中P物质、肥大细胞、组织胺的表达及其与瘢痕增生和痛痒的关系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sk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三种致痛痒介质(P物质、肥大细胞、组织胺)在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增生及其痛痒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了痛痒的病理性瘢痕、非痛痒的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各20例中P物质(SP)和肥大细胞(MC)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采用显微计数尺,分别计数了痛痒和非痛痒的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脱颗粒的肥大细胞数目;运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三组标本中组织胺(HA)的含量;并采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了半定量分析,结果应用SPSS10.5统计软件以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三种介质在三组标本中的表达及含量差异,探讨其与病理性瘢痕增生及痛痒症状的相关性。 结果 1.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均表达SP、MC,均含有HA。2.痛痒、非痛痒的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前两者SP、MC表达,HA的含量(HA:4.05±3.93,2.00±1.64 vs 0.84±0.22)均较后者明显升高(P<0.01)。3.痛痒的瘢痕组织与非痛痒的瘢痕组织相比,前者HA的含量升高(P<0.05),SP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MC的表达无明显差别(P>0.05),但脱颗粒的MC比例前者明显多于后者(35%vs 23%,P<0.01)。 结论 1.P物质、肥大细胞和组织胺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有关,其表达或含量升高可能促进瘢痕的增生;2.P物质中文摘要和组织胺可能与病理性瘫痕的临床痛痒症状有关,其表达或含量升高可能导致病理性瘫痕临床痛痒症状的发生;MC计数与瘫痕痛痒无明显关系,但与脱颗粒的MC数目有关。3.P物质、肥大细胞和组织胺在病理性瘫痕的形成及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面可能存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 临床上由各种疾患引起的寰枢椎脱位较为常见,尤其在难复型寰枢椎脱位合并延髓、颈脊髓受压时,治疗上非常棘手。本研究旨在介绍和评价一种全新的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
目的:比较硝酸银和滑石粉浆在大鼠自发性气胸模型中产生胸膜固定术的效果;探讨TNF-α、ICAM-1和NF-κB在硝酸银和滑石粉浆诱导的胸膜固定术中的作用及产生胸膜固定术的机制。
背景: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病因多样,发病率高,病情复杂,病死率高,治疗较为棘手。SAP的自然病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发
胸腰椎椎弓根横径不一致,在研究中T5横径最低值可至3.0mm,L1横径小于5mm的比例最多达到20%,而目前所用的螺钉直径多为4.5mm~6.0mm,所以在如此细小的椎弓根内置入螺钉势必导致椎弓根
本文探讨了股骨髓内操作与脂肪栓塞发生的关系,以及改进操作技术、改良手术器械、选用新型材料对降低术中和/或术后脂肪栓塞发生率的作用。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外伤后组织存留的
目的: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多发病之一。在颅脑损伤后,如何判断患者受损伤的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一直缺乏客观的实验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 NSE
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和东亚模式。这三大模式的“同一性”是都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其差异性在于对国家与市场关
<正>《中国循环杂志》执行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
现代教育已经从原先单一的使用黑板和粉笔教学的模式转入到使用科技开展教学的崭新时代,这样的转变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使用了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够提升地理学
系统设计中,需要对管网进行水力计算,来指导管网布置.本文针对已经确定流量的冷却净化系统管网,通过PIPENET软件对管网进行管径选型、压降计算等仿真分析,确定了适宜的管道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