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诗歌比喻对比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mat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英诗歌中出现的比喻进行了分类统计、对比,并探析了两个民族比喻思维的异同,得出结论:英国诗歌中的比喻思维要比中国诗歌更具创造性、开拓性。通过四个方面对中英诗歌中的比喻进行对比。第一,从诗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词语所指向的事物类别进行对比,数据表明英国诗歌比喻的关注点更多的在抽象概念上面。第二从诗歌比喻中喻体与相似点的关系进行对比,理清中英诗歌比喻的关系。第三,将中英诗歌比喻中认知性比喻和修辞性比喻所占的比例进行对比,从思维模式的角度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第四,运用“心理距离”和“远距原则”两个概念来区别中英诗歌比喻在思维创造性方面的差异。然后,本文对诗歌比喻中“一喻多物”和“一物多喻”的情况进行专题研究,提取了“美女”、“爱情”、“自己”和“月”等主题进行对比,寻找两国诗人在对如上主题进行比喻时的共性和个性。最后,本文讨论了导致中英诗歌比喻差异的原因,认为两个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思维模式、社会心理等导致了中英诗歌比喻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其他文献
香港类型电影的演变与更替不仅仅关涉艺术创新,而是涉及到社会文化语境和整个电影产业体系,正是在这些合力之下,香港类型电影才得以更新蜕变,长盛不衰,使得香港有了“东方好
本文通过对田壮壮导演作品相对具象的分析,阐释导演在不同阶段美学风格的流变,进而探讨他作品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他电影的接受问题。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时间和风格维
地处我国东部海岸线中段黄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自60年代以来进行沿海防护林建设,针对不同立地类型采取不同整地造林方法,初步建成海防林体系,产生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本文比较系
十七年电影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新生政权需要电影这门最有效的大众传媒进行政治宣传,以及对民众进行思想整合,所以十七年时期的影片既是不需要考虑经济因素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著名史学家,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袖人物,曾被冠以“史学大师”、“史家第一人”、“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等美誉。布罗代尔
农民流动就业,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现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时期,城市化成为发展的途径和目标,农民工问题成为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制度与行
消费是一种行为,是一个体系,是一种交换,其中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体现出村落社会网络关系,同时也能表现村落家庭结构和亲属制度。婚姻消费作为农村仪式消费、家庭消费的重要消
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开始建立的,所以相应的土地征收程序也带有很强烈的政府管理的特征。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现
以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75~2011年)的以信息行为主题的2520条文献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Ⅱ软件对相关被引文献和主题词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对信息
<正>水是生命之源,"喝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俗话说"人可三日不食米,不可一日不喝水",由此可见水对人的重要。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喝足水,是家长最为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