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加速步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金融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不同区域的金融体系彼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共同构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世界金融体系在不同区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并与其他经济社会子系统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和重要。本文在充分运用前人关于区域经济地理、金融学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具体而较为深入地研究了世界金融的地域发展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金融地理的层级性理论、顶端优势理论和全球金融危机传播的地理层级性理论,构建了金融地理层级性的基本理论框架。本文又将该理论运用于中国的实践,具体分析了当今中国金融具有明显的地理层级性,并据此提出中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战略与措施。这既是对该理论的一个检验,也是对其应用于实践的一个有益尝试。论文除绪论、结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区域经济地理学与金融学相关基础理论。在对相关区域经济地理学和金融学理论与实证成果进行综述基础上,提出笔者对理论的分析和评价。第二章,世界金融地理层级性。通过对上万个数据的筛选,归纳成13类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得出了世界金融具有地理层级性的客观结论,并科学地划分了世界金融地理的四个层级,总结了各层级的特点,分析影响世界金融地理层级形成的因素与机制。第三章,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中的―金融优势‖与―顶端优势‖。从历史发展层面概括总结了世界地域分工中的―顶端优势‖现象,指出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金融优势‖已经成为―顶端优势‖,进而阐述了当代―金融优势‖与―顶端优势‖形成原因及具有的实践意义。第四章,金融危机的地理层级性与传播特征。简要回顾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理论,指出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金融危机取代了工业危机成为当代经济危机的主要标志;分析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层级产生机理与发展过程及其差异性,以及全球金融危机传播的地理层级性特征。第五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地理层级性研究。中国作为第三层级中的国家,其金融发展历程具有代表性。中国幅员辽阔,金融发展程度内部分异显著,因此在时间维度中,运用金融地理层级性理论,辅之以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等一整套金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在空间维度上,划分中国金融地理层级,并阐述各层级特点,以及层级形成影响因素和机制。第六章,中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战略。在对中国金融地理层级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提升金融的战略地位,改善金融发展的综合环境,根据层级性制定不同区域发展策略。本文所提出的基本理论与结论:(1)世界金融地理层级的客观存在性,世界金融地域系统存在四个金融地理层级,每个层级有各自的范围与特点。(2)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水平有密切的正相关性。(3)高层级区域在世界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顶端优势‖,世界金融体系中―核心—外围‖格局在未来将得以强化。(4)金融危机在不同金融地域层级的起因、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全球性金融危机传播具有地理层级性特征。(5)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经济增长具有相互促进作用。(6)中国金融地域系统存在3个层级。(7)运用金融地理层级性理论,提出中国如何开发顶端优势,以金融为龙头,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