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人新村作为带有特殊历史色彩的居住区,反映了建国以后经济政策的导向以及当时主流的规划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集合住区的典型代表。工人新村同样也是自上而下国家权力对空间统治的表现,具有集体性、分隔性和固化性的空间特点。而这样缺少弹性的空间规划,随着时代变化,工人新村本身物质空间和社会属性的变化以及人为日常活动的影响,必然出现工人新村空间利用的混乱和失效。相关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造成工人新村内部管理失调、居民杂化,使得工人新村空间问题在其外部空间上反映更为突出。一方面工人新村与城市空间的缝合关系较差,体现在工人新村外部空间过渡作用的缺失;另一方面工人新村邻里关系淡泊、场所精神缺失等问题也反映在居民日常主要活动场所外部空间中。虽然工人新村曾经的光辉日渐消逝,但他它仍然是现住居民的庇护所。如何吸取昔日的经验教训使现住居民生活的更有尊严,以及工人新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现阶段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立足于此,以成都市现存工人新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外部空间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规避不必要的大拆大建,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解决工人新村外部空间中的居住矛盾,并使现住居民活得更有尊严。从短期来讲,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平,基于现阶段居民的需求做出的回应;从中期来讲,为后期城市更新的改造提供相应的方向;从长远来讲,这是对工人新村这一历史产物现阶段情况的记录。首先,本文以国内外关于工人新村改造和外部空间内容等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梳理出工人新村的定义及分类,并对外部空间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从而总结出工人新村外部空间的研究内容和手段。其次,通过成都工人新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和对外部空间形态归纳,以及对成都工人新村的遗存进行分析和总结,选择相关调研对象。再次,通过区位地图、实地照片、空间分析等方法,以边界空间、空间肌理、空间功能、空间要素为主要分析内容,分别从空间型制、尺度和比例、空间界面以及人群活动等技术手段对调研对象进行研究。然后,总结成都工人新村外部空间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分析,归纳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综合性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向和优化案例分析。最后,从人性化、多元性、延续性、均好性等基本原则指导下,从当前工人新村外部空间所存在的现状问题出发,为创造适合现阶段人群居住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契合的外部空间环境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