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手稿》中,马克思一方面对以往哲学家的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批判、超越,另一方面从无产阶级的立场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悲惨处境,深刻认识到深陷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本质,而要真正恢复和实现人的本质,就必须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切实的行动不断改变不合理的现状。  马克思个人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按时间先后顺序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手稿》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虽只是其对人的本质进行完整认识的一个过渡阶段,但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可或缺。它不仅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完整理解的沟通桥梁,更是对以往哲学家相关思想的总结和超越,推动了哲学对“现实的人”的重视。《手稿》中的马克思不仅超越了之前自己在自我意识层面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认识,而且开启了之后自己从社会关系、具体实践层面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马克思重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手稿》中,他不仅从理论层面扬弃了以往哲学家对人的本质进行的不同思考,而且从彼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重点考察了工人的生产状况、生活状态,并对其异化具体表现、问题根源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尝试性地指出了全面实现人的本质的具体路径。马克思在《手稿》中分别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了人的本质异化的具体表现,完整地展现了当时社会中现实的人所处的异化状态。并在文中详细论析了人的本质普遍丧失的原因,这既有主观层面人们对人及人的本质的片面化、抽象化解读,亦有客观层面使人的本质发生歪曲的外在力量——异化劳动、私有财产。马克思进而揭示出获得人的本质复归的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人的自身努力,人们应当通过积极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扬弃资本、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等,丰富人的社会属性,恢复人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其他文献
明万历年间,广东商人在广西平乐县建立了第一座粤东会馆,此后粤东会馆随着粤商们的足迹遍布广西,并成为境内建造与现存数量最多的会馆建筑。粤东会馆最初是为同乡同行业者于
作为公共权力的主要作用对象、作为规范和评判公共权力的价值维度,“公共利益”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社会民主化理念不断加强,公民维权意识日
伴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了中职教育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职教育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举措。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将为我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