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一次后殖民理论分析实践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ghui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为中心,采用后殖民批评理论、文化地理学和文学形象学方法,研究这一文论流派的谱系、范式与影响,关注汉学家描述下的中国文学形象,审视中国文学形象在西方学术语境下被介绍、翻译、批评和建构的过程,揭橥当前中国文学整体形象存在的症候问题。   第一章集中讨论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发生谱系。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论述包括:译介、文本批评、文学史梳理以及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论述。游记汉学时期的中国文学并不为西方人所了解,传教士汉学时期的译介关注点不在文学,而是审视汉字、民俗和历史问题,造成了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学传统长期以来的漠视与误解。1814年12月11日以后专业汉学家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渐趋系统化和科学化。   第二章集中讨论西欧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范式。西欧汉学以法国汉学为中心,围绕着法兰西学院与东方语言学校两大中心展开,代表了古典人文学传统。法国汉学重视文献考证,摸索经由中国语言掌握中文继而寻求奥秘的学术路径,中国文学被视为了解中国语言、典籍与日常生活的窗口。英国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翻译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探索,德国汉学家则体现出广泛对话的特质。   第三章集中讨论二战之后兴盛的美国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范式。美国汉学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见长,偏重当代中国现实问题,服务于美国现实利益。在美国官方的资助与鼓励下发展为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中国研究”,将中国文学视为其中国史写作的佐证与附属,论证“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模式;当前美国汉学家的文学论述呈现出专业化倾向,研究成果丰硕且角度多样。   第四章讨论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最新趋向。新一代汉学家更为重视与中国当代学者真正平等对话,呈现出对旧范式的某种突破趋向。许多汉学家意识到了旧有理论模式的偏见与局限,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学和艺术为窗口,探索异质文明间对话的可能。后殖民汉学家与华裔汉学家群体也更多地走上前台。   第五章总结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套话。在汉学自身的范式转换过程中,汉学家对待中国文学的总体态度、言说策略与分析话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具体表现为:以我观物-以西解中;以地理学和人种学为依据进行分类划分;西方理论对应中国材料;厚古薄今。   第六章提出对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的价值定位。应重新审视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将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视为中国文学被西方学术语境所呈现的“镜像”。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一镜像都隐含着源于文化隔膜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失真与歪曲。通过分析汉学家的中国文学观,触及到汉学与东方学的异同问题,并反思后殖民分析模式的有效边界。汉学家关于中国文学的论述对于中国文学乃至文化形象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到许多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汉学处境则更为边缘化。   结语提出全球化语境下引入后殖民理论分析汉学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应重视批评与美学的空间差异性问题,在将西方汉学作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延伸,纳入文化中国的未来前景的同时,应摆脱对西方汉学的依赖,回归中国文论自身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国文学形象自我建构与输出。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废名开创了小说领域的田园诗风,之后的文坛延续了这一风格的优秀作家与经典作品众多,而汪曾祺和刘绍棠便是这一领域无法绕过去的两个作家。他们一个被誉为
每年,意大利卡拉拉国际大理石机械展览会组委会(IMM)都要做出一份关于国际石材工业生产和石材贸易的报告,并将世界各国石材生产的矿山产量和石材进出口贸易做出统计列表.由于
本文从动短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情况出发,主要探讨了动量短语前置的结构类型,句法特点和语义特征和语用制约。本文分为七章讨论:   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问题的
2015年3月30日至31日,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专家组对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上海)进行了现场验收评审。专家组通过多种方式对能源中心的组织架构、能源数据平台建设、检测能力体系建
[目的]为测定水产品浸泡液中甲醛的含量提供简便、可靠的检验方法。[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富集纯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浸泡液中的甲醛的含量。[结果]该方法在20~2000μ
2015年2月28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关于表彰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决定”,授予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六月的埃及骄阳似火,而埃及开罗国际会展中心里却刮起了一阵阵“中国风”!应第五届埃及国际石材展主办单位AGD的邀请,上海国际石材展(STONETECH)主办方首度组织中国展团亮相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活动,一旦把教与学割裂开来,不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并且呆板枯燥的教学方式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此,在如今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之际,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