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整理2002至2008年玉环县作为粪便无害化监测试点县调查问卷及监测检验资料和疫情直报系统内2000至2010年玉环县辖区内人群高发的肠道传染病资料。评价玉环县卫生改厕工作对粪便无害化的处理效果、对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以及对肠道传染病的控制效果。材料和方法1、粪便无害化的处理效果及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效果收集于玉环县自2002至2008年实施卫生改厕过程中,涵盖了连续7年作为粪便无害化监测试点县的玉环县的调查问卷及监测检验资料。以7年间有样品采集及监测检验的283个户厕作为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的研究对象。户厕抽取的样品对成蝇密度、蝇蛆、臭味等级、氨、出口液粪大肠菌值、寄生虫卵沉降率等6个项目进行监测检验并分析比较粪便无害化的监测结果。7年间共对283户1043名居民进行相关健康素养问卷调查,此1043名居民是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影响效果的研究对象,整理相关调查问卷,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农村居民卫生知识、卫生行为及卫生态度的变化情况。2、肠道传染病的控制效果研究数据来自疫情直报数据库内玉环县辖区2000至2010年人群高发的3种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副)伤寒)及肠道传染病总发病数年发病率等病例资料;整理2000至2002年卫生改厕前、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2007至2008年卫生改厕实施后期与2009至2010年卫生改厕后五个时期相关肠道传染病发病资料,比较分析不同时期变化情况;比较分析2002年到2008年卫生改厕实施过程中,不同时期实施卫生改厕地区和未实施卫生改厕地区肠道传染病各病种发病变化情况;结果1、粪便无害化监测结果显示:在成蝇密度监测、化粪池第一缸蛆密度监测、厕所内臭气浓度比较、厕所内空气中氨浓度(mg/m3)比较、粪大肠菌值监测、寄生虫卵监测等6个监测项目上,实施过卫生改厕地区的监测检验户厕明显好于未实施卫生改厕地区的监测检验户厕(P<0.05)。2、肠道传染病发病结果显示:卫生改厕工作实施后,2003到2010年玉环县辖区内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00至2002年卫生改厕前、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2007至2008年卫生改厕实施后期与2009至2010年卫生改厕后五个时期3种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副)伤寒)及肠道传染病总发病数变化情况TOPSIS法结果显示,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玉环县辖区肠道传染病发病率最高,其次为2000至2002年卫生改厕前,从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开始,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开始不断下降;玉环县卫生改厕实施过程中,各病种在实施卫生改厕地区和未实施卫生改厕地区发病率的TOPSIS法结果显示,2种肠道传染病(甲型肝炎、(副)伤寒)及肠道传染病总发病率以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最高,其次为2002年卫生改厕前,从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开始不断下降,而细菌性痢疾发病率以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最高,但2002年卫生改厕前低于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2007至2008年卫生改厕后最低。3、农村居民健康素养影响结果显示:在玉环县卫生改厕实施过程中,农村居民健康素养表现在卫生知识掌握上、卫生行为养成上、对待卫生改厕工作态度上相关问题的TOPSIS法结果显示,从2002年卫生改厕前、2003至2004年卫生改厕实施前期、2005至2006年卫生改厕实施中期到2007至2008年卫生改厕实施后期农村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高。结论1、卫生改厕工作的实施提高了玉环县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彻底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2、卫生改厕工作的实施明星地减少了玉环县常见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大大地提高了人群健康水平。3、卫生改厕工作的实施提高了玉环县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具体表现在卫生知识的掌握上、卫生行为的养成上及卫生态度的转变上。